封闭轮廓的法向动力
也许你已经想到了,法向视觉动力,不是只有圆形才有。其实所有的封闭轮廓图形都有。就像我们平时语言上表述的那样,“这里有个洞”。一般我们所说的洞不一定是圆形的。而只要是穿透性的表面破损,比如衣服破了,也会这么说。所以,我们在讲圆形法向动力的时候,打的“纸面上有一个黑洞”的比方,适用于所有封闭图形。如下图的穿墙效果。
所以,只要是封闭轮廓图形,都有法向视觉动力,都是由垂直所在平面的第三维度力量形成的。理解了这一点,法向动力的图形对象就一下子被扩展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动力的大小不同(如下图),但它们都有法向动力。图形越接近圆形,法向动力就越大。(圆形的法向动力是最大的,因为它带有旋转特征。此内容会在后面的流体章节展开。)
上图中,你应该能感受到,法向动力分别从左向右依次变小。所以一个封闭的几何图形,它的圆角大小就决定了它的法向动力的大小。这个方面在app图标的设计上就有体现。看看下面的这些图标,左右两种,那个法向动力更强呢?
还有就是我们每人都有的智能手机产品。无论你用的是哪个品牌,你是否注意过它的圆角大小,以及它放在桌面上的时候呈现的法向动力效果呢?
至此,一切封闭轮廓开始引起我们的注意,它们的法向视觉动力,似乎无处不在。
同样,我们看到产品的时候,视觉动力也会从第三个维度上同时展现出来。
下面的图,不再标出法向动力的方向,请你自己观察它们,判断方向和大小。
上面的图中,我想你已经可以找到所有封闭轮廓的法向动力了。
说到这里,应该讲一下封闭轮廓的法向动力约束方式了。它与圆形有什么不同的约束方式吗?并没有,其实是一回事。首先第一种就是破坏边缘,它还有另一种说法更接近本质,就是打破轮廓,当图形不再是完整的封闭轮廓,法向动力自然就削弱了。
你也许知道,在篆刻中,印章有一个外轮廓。而篆刻者经常在这个边缘上刻出一个缺口。这其实就是起到了削弱印章法向动力的效果。只是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原因而已。据说第一次出现轮廓缺口是因为不小心把印章摔在地上造成的,却发现这样看上去效果更好,于是之后就有意刻出一个缺口。
比较下图中两个印章的法向动力效果。随后我们看看这种故意破坏封闭轮廓的方式在设计中的运用。
直接切断轮廓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常用的方式就是把一个封闭轮廓和另一个封闭轮廓打通连接起来。这样一举两得地同时削弱了两个封闭图形的法向动力。如下图,比较一下原设计和恢复轮廓以后的样子。
汽车前脸设计中,大灯与进气格栅两个轮廓之间常用到这样的处理方式。
上图中有很多封闭图形法向动力的抑制手段。你能看出来有哪些吗?有的是联通两个封闭轮廓,有的是打断封闭轮廓的图形。如果把这些手法统统去掉,效果是有些恐怖的。
如上图的前脸设计,如果我们取消原图中采取的对封闭轮廓的多次切割的方式,而是采用两个封闭轮廓之间的联通方式,也是可行的。只不过这样不是该品牌的风格定位。
那如果,在设计中没有办法做封闭轮廓的实际打断,就只能做装饰性的轮廓打断了。什么是装饰性的呢?看下面的例子。
上面的地铁车头,就是车体形态的截面。是一个外形轮廓无法被打破的。但是用了一个不完整轮廓的装饰灯条放在上面,可以形成一个视觉上轮廓被打断的假象。从而削弱了法向动力。
再如上面的耳机侧面的设计。头戴式耳机的耳罩形态也是一个天然封闭的轮廓形态。所以没有打断轮廓的可能,它也采用了装饰性的断裂轮廓的处理方式。
装饰灯也不是每次都充当打断后剩余的轮廓,有的时候也是轮廓被的“打断”那部分。上面的产品正面是三个封闭轮廓几何中心偏移嵌套的方式。不仅如此,还把指示灯做成了轮廓的一小段轨迹,形成了轮廓不完整的视觉效果。
那要是,这样假性的轮廓打断都不能做上去的话。那就只有在涂装上做文章了。在外壳上印刷与封闭图形或者轮廓一致的色块,来形成视觉上轮廓破坏的效果。如下面的例子。
在建筑设计中有类似的情况,不过形态上建筑设计更加自由大胆,所以,对于封闭轮廓的打断比较夸张和凶猛。在平面设计中,封闭轮廓的处理也比较多见。与之前圆形元素的设计方式类似。
介绍完了所有封闭图形的法向动力之后,有些产品的外观设计方式我们就能够看懂了。比如下面这个空气净化器。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设计很经典,简洁。但说不出它的具体的处理方式。
它的正面有两个封闭图形组成,一个是正圆,一个是产品的外形大轮廓,一个倒角很大的矩形。对于这两个封闭图形都存在法向动力,所以采用了偏心处理。正圆嵌套在矩形内,但几何中心大距离偏移。你可能会说从产品的结构来看,不得不偏移的,因为产品的几何中心并没有空间挖一个洞,只能放在靠上的位置。确实如此,但这里我们只从视觉的角度来讨论它外形设计的几何关系。
所以,利用了两个封闭图形的几何中心偏移相互削弱了对方的法向动力。其次,由于正圆的法向动力比较大,所以logo放在圆心的水平位置延长线上。可以看做是一种外界干扰的方式。logo的延长线穿过圆心,这算是利用视觉惯性,对圆心的一种隐性制约。
这里我表述所用的词汇并没有什么命名或者定义的意义。只是试图利用一些物理中常见的词汇便于传达信息。这些词汇可以被推翻或者替换。语言的描述目的只是为了传达视觉上的感受。
又如上图中汽车前脸,侧边的两个图形。图中编号1和2。它们都是封闭图形。车头整体很好看,但你可能看不懂图形1和2它们的轮廓是如何定义的,每条边线的角度长短为什么是这样,图形1和图形2之间看上去搭配和谐,它们俩又有着什么样的几何关系呢?其实这些问题都想的太过复杂,这两个图形实际上原本就是一个图形,一个大的封闭轮廓图形,然后为了约束法向动力,对它做了分割和比较大面积的覆盖处理,使它看上去像是两个图形了。所以对于这样的图形处理,只是先画一个大的封闭轮廓,再用一个图形去遮盖它,就能产生两个搭配和谐的独立图形。
法向动力从圆形扩展到一切封闭轮廓之后,所涉及到的例子数量就一下子庞大了许多。由于篇幅有限,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了。还需要你在日常的观察中多留意它的存在。
下面需要讲讲法向视觉动力概念提出以后产生的问题。它的主体对象依旧是二维图形,只是视觉动力从二维平面转到了三维空间。所以理解难度上就高于之前的二维图形和二维视觉动力。难度在于需要想象它的存在,也就是需要脑补,这是在我们练习视觉识别的时候需要克服的。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而是我们观察外形的时候多了一个维度的视觉动力,该如何平衡和取舍,应该先考虑平面视觉动力,还是注重法向视觉动力?如何把控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来看一些例子。
如上图,这样的产品是相对平面化的产品,它只有封闭轮廓,只需注重法向动力的处理,不存在什么工作方向需要强调。
而之前我们讲过的电动工具产品的设计,有时候又只有二维视觉动力,没有法向动力需要关注和处理。
也有的产品,它们虽然同时存在二维动力和法向动力,但它们分别处在产品的不同位置,相互没有直接关联。所以互不影响,也比较简单。而下面的例子就不同了,同一个图形的形态,既有二维动力的处理方式,同时也是法向动力的处理方式。既是二维上施力者和受力者的受力形变,也是圆形轮廓的边缘入侵。
有的时候,希望强调平面视觉动力,就导致法向动力不足。(如上图)于是就通过增加封闭轮廓来补足法向动力。增加了法向动力之后,又觉得水平方向也不足了,于是再用平面上的拉扯图示来弥补。这样就保证了水平动力和法向动力都比较突出。
有的外形上只想强调左右水平动力,就会把所有的封闭轮廓取用一种颜色包围起来,使它们的存在在视觉上被忽略。(如上图)
这两类视觉动力之间的平衡在汽车设计中比较多见,因为形态先天约束比较少,更加自由。而更多情况下。我们所接触的产品设计类型,都具有很强的先天形态限制。有的产品天生就没有法向动力。如下面的暖气片产品。而创造出新颖的突破性产品,不过是打破它的先天形态约束,增加了封闭轮廓和法向动力,就使产品变的与众不同。
而有的产品,天生就自带很强法向动力。稍微增减一点点平面二维动力都非常困难。(如上图)
说到这里,我们要回顾一下上一章开头的问题,视觉是二维的吗?可以这样回答,视觉信号是二维的,但视觉处理结果不是二维的,所以我们引出了法向动力的概念。它是一个独立于平面视觉动力之外的存在。这里无法告诉你一个把握法向动力和平面动力两者关系的万全之策,因为并不存在。而且每个产品都有其先天形态特点和设计要求的不同。而我们能做到的是,在意识中,一定要同时建立起两种视觉动力维度,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设计师,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平衡它们之间的力量。
你可以回过头去看看法向动力之前的章节中所列举的产品,找找它们有没有法向动力,以及是如何处理法向动力和平面动力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