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蔚为大观,画家、理论家各抒已见、论点分歧。这是由于各人的不同思想、感情、禀赋、出身、修养、个性、嗜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产生不同的审美观。
我这里老生常谈把较著名的画家、理论家的评画论点,简略辑要提一下,再谈一谈我自己的观点。
一、古代中国画审美观
晋顾恺之把“传神”作为评画的最高标准,凭什么传神呢?就是“以形写神”。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张怀瓘“神、妙、能”和朱景玄的“逸”。
张彦远论画:“夫象物 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若气韵不周, 空陈形似,笔力未道,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
五代荆浩《笔法记》论述:“夫画有六要: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日景,五日笔,六日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 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 ”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 “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
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提出了“六要”和“六长”,作为评画标准。六要: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六长:粗囟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
苏轼的审美观: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倪瓒的观点: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把画作为自我欣赏,表现个性的消遗工具。
明代王履《华山图序》论:画虽状形主平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予形,失其形者,形乎哉?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王履主张“形神兼备”
李开先《画品》论六要笔法:“_ 日神笔法,纵横妙理神化。二日清笔法,简俊莹洁、疏豁虚明。三日老笔法,如苍藤古柏,峻石屈铁,玉坼缶罅。四日劲笔法,如强弓巨弩,旷机蹶发。五日活笔法,笔势飞走,”乍徐还疾,倏聚忽散。六日润笔法,含滋蕴彩,生气蔼然。”
徐青藤画跋:“不求形 似求生韵....他把神韵作为审美的主要标准。
清代恽南田论“摄情”之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
邹一桂论“活脱”之说:“两字诀: 日话日脱。活者,生动也。用意用笔用色,一一生动,方可谓之写生。脱者,笔笔醒透,则画与纸绢离,非色暴跳脱之谓。脱仍是活意,花如欲语,禽如欲飞,石必峻赠,树必挺拔。观者但见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斯真脱矣,斯真画矣。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章第五》论述:“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攀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他把笔墨和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紧密地联系起来,产生物我交融。石涛的另一审美观点“不似之似’ 被后人所重视。
郑板桥论画:“未画以前, 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他的审美观点“陋劣中有至好”为后人所称许。
二、现代中国画审美观
吴昌硕论画以气势为上,他在《沈公周书来索画梅》跋“梦痕诗人养浩气, 道我笔气齐幽燕。”他又说:“作画不可太着意色相之间。”
黄宾虹论画:“美在皮表, 一览无余,情致浅,意味淡,故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看平平而终见妙境。必神专志一,虚心静气,严肃深思,方能于嶙峋中见出壮美,平淡中辨得隽永。唯其藏之深,故非浅尝所能获;唯其蓄之厚,故采之无尽,汲之不竭。”
齐白石论画:“作画妙在似 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欢饮
吕凤子论画: “写神、致用的中国传统画,是以渗透作者情意的气力为基质。就因作者情意和气力不尽相同,所以同题材的画会有多种不同的风格”。“神韵、 气韵应该有别,应该并讲,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或其他画。即有的画应该以气韵胜,有的画应该以神韵胜。”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杂论:“以奇取胜者,往往天资强于功力,以其着意于奇,每忽于规矩法则,故易。以平取胜者,“往往天资并齐于功力,不着意于奇,故难。然而奇中能见其不奇,乎中能见其不平,则大家矣。”
傅抱石说:“思想变了 ,笔墨就不能不变。”“一种艺术的真正要素,在于有生命”。“主要看生活, 不可为笔墨而笔墨。”
三、中国画审美之我见
我对中国画的审美观,第一应以意境胜,第二该以趣味胜。神韵、气韵和形似都是绘画制作高下问题,意境是绘画目的,即致用功能问题。意境能够表现时代面貌,健康,使人积极向上,振奋精神。反之,教人情绪低落、胸中盘郁,萎糜不振。玩弄笔墨技巧,表现个人情趣属于小晶一类的为趣味画,如古代某些土大夫文人画逃避现实,他们的隐逸思想所产生了形式主义,把绘画称为墨戏。无意义的趣味性自我表现的绘画不是不许可,但总比意境高尚的绘画差一筹。
中国画的意境是笔墨技巧所完成的,成画以后,一定要看不见技巧,否则,技巧只能称为墨戏了。心里想的意境易,笔墨技巧难,能用笔墨技巧完成某种意义的形象更难。画家与画匠的区别在哪儿呢?我看在“逸”字。绘画必须意到笔不到,笔笔送到,发越太尽,无含蓄而刻板拖滞是画匠。古代的‘在潮’派与‘在野’派之间的审美观分歧,现代的形式主义、理想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的欣赏观点不同,往往是被对方指为缺点的地方,自己认为最精采的。这里所产生的矛盾,就是审美领域的角度不同。
评论家、欣赏者看作品时还有一个特殊微妙的关系,就是说作者是你所喜爱的,或是作品里的意境和观者的切身经历有一种呼应的地方,产生渐入佳境,会心领悦,因而就有偏袒之意。另一种就迷信名家,不管作品的好坏,都统统认为完美无缺,可不知著名画家辈子也不过创作出几件精品。第六届全国美展,有件作品落选,没有展出,结果被某家美院几千元买去收藏。这是评委的偏见,如换一批评委,谁能保证展出的作品不会被刷下来呢。中国画审美观有没有标准呢?有,一个是政治标准,另一个是艺术标准,看什么阶级去衡量。我们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展览会.上和家庭的挂的画不一样呢?因为展览会上的画是起教育作用,展览的作品能反映社会繁荣与否。家庭里所挂是- -种“畅神”“悦情”“快人意”的画。
我再谈另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 画发展到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的阶段,已接近了它的尽头。中国画在达到了最高成就的同时,也预示了它末落的开端。”这句话值得商讨,自古以来,素负盛名的权威,对画家的评价,没有一致的看法,任、吴、黄、齐画家之间,你说哪一位艺术成就最高?翻开《任伯年研究》看一看对任伯年的评价吧,这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谁能表态第六届全国美展夺奖的中国画,不如任,吴、黄、齐的画,或比他们强呢。任、吴、黄、齐只属于他们的时代。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艺术在进步。中国画的创新不是现在有的,自古以来一直在“亦”,变就是创新。不是某人说要创新就会创新,会断裂,要保留的。
《美术论文集》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