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5-5212 1206
  •  15150671867

谈谈当代美术新潮

2019-7-3 9:35:42

参加这次座谈会,我没什么准备。我想就去年北京和其它地方的一些美术形势给大家提一点信息,顺便谈些自己的看法。

      江苏由于出了李小山,整个问题的争论比较活跃一些,比较激烈。有些问题在去年北京的讨论会上也涉及到,比如“危机”问题,“民族化”  、 “世界性”的问题等。(去年北京开展传统文化讨论,有些问题在中国画讨论里得不到解决,已经上升到文化层去讨论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已经有一种人类哲学和文化哲学出现。它的出现认为在整个文化过程当中,人不断认识自己,寻求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怎样表现出来呢?那就是不断地创造文化。所以有些问题讨论来讨论去,就好象要给人下个定义,人到底是什么?你说人是高级动物也可以,实际上作为自然属性的定义根本不能够囊括整个人的定义。

      从整体上来讨论,我们从宏观的层次来看,比如说传统,有不少把它当做死的东西。传统里有好的东西,但有人认为正是这些好的东西是我们创造新的文化的一个包袱,传统中不好的东西,当然大家都认为不好了。但好的东西更容易成为一种包袱,这就说明传统中的东西都不是死的。我们在创造一个新的文化时,总是先构筑出一个理想的东西,然后再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反顾传统,来各取所需,这个传统已经不是“过去时”的传统了,而是“将来时”的一种传统,也就是把传统放在未来,看适不适应我们将来的发展。既然要发展到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想一想,将来是什么样?民族化要.化成什么样?这是比较现实的问题。还有比如说现代派的问题,现在西方出现了后现代派,他们对现代派是一种反思。我们现在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世界化的问题,现在世界在文化讨论时,一方面是“全球性”的世界文化,另外一方面也存在民族化。这就要我们想一想现时的中国是那种情况,处于整个世界的那种位置?如果这个位置不明确,孤立地在这里谈民族化、世界化的问题,也还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由于我在美术杂志工作,大量地接触各地的情况。去年很活跃,几乎囊括了西方现代派的差不多所有的手法,比如说,极端理性、极端直觉的、神秘主义的,宗教情绪的,潜意识的...都学来了,应用了。青年人都想尝试尝试,有人说这是一个运动,我赞成这个说法。现在是如何评介这个运动。表面看这是个群体性的运动,艺术本身在不断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当中,就是在不断运动。但是,这里有个辩证关系,出现了运动,不等于在运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划时代的作品,划时代的流派。日本美术如果没有前一阶段的全盘西化的运动,也不会出现冈仓天心,出现东西合璧的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这个现代主义。运动的价值不一定马上就要出来一种样式,而是在于运动本身。大家在反思,在往前瞻顾,另外在勾划未来,这就是运动。而且运动往往有一种大家蜂拥而至的面目出现。去年出现的好多群体展览,表面上是群体,但不是群体艺术,群体,群体艺术是两个概念。群体不过是途径,就是我们几个人大家为了一种展览的形式,争取让社会看到作品的一种途径,种形式,但不是由一种群体艺术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这些青年人主要是还是在这个当中,把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观念、自己的追求表现出来。这个现象的出现,有的人就指责说:“五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早已有人走过这条路,如刘海果、徐悲鸿、林风眠。现在青年人再走这条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首先得把近现代美术史、文化史,整个地要清理一下,把脉络理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现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中国画”这个名称、中国绘画的民族化问题,本身就是西方文化传入以后,才出现的概念,本来没有中国画的概念。中国画是相对西洋画来说的,后来到了民初的时候,随着国语、国剧、国花等等,又出现了“国画”,从“中国画”的概念变成4国画”,就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在里头。到了解放以后,周总理提出,中国画应该叫中国画”,但是这时已经把连环画、年画腹画等等,以前完全属于中国画范围里头的东东西划分出去了,和它们成为一种并列的东西。中国画的内涵范国都已经缩小了。现在出现西方文化冲击的问题,和五四时期也有不一I.样的地方。五四时期,西方文化的传入经过了了三个阶段,首先在五四之前,在洋务运动时,主要是经济运动,造炮舰,开工厂。然后是维新运动,戊成变法,戊成变法是一种体制运动,看到洋务运动失败了,造炮舰以后古世界第七位的炮舰打不过占世界第二十一位的小日本,只好说大概是体制问题。而体制问题,戊戍变法又失败了,最后转到文化问题、国民性问题。国民性问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又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西优劣,第二个阶段是中西异同,第三个阶段是到底往何方去。实际上,我们现在又重复了,又出现了。但是,这个雷同现象为什么又出现呢?那是因为“五四”运动新文化出现以后有些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大家面临选择:到底是欧化?美化?还是社会主义化?但是,西方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原来说是西方物质文明高,精神文明差恰恰给证实了,为了争夺物质利益互相残杀、弱肉强食,这个时候,把这个路没有给全堵死也差不多了。那么,后来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身还是作为西方的一个哲学一个科学引进来的。有些文化问题不能在政治领域里完全把它解决,因为政治本身是包括在文化这个大圈子里头的,不能把文化包容在政治这个圈子里。近现代以来,才提出五四运动还没有来得及深入下去,战争爆发,革命产生,有些文化问题没有深入进行讨论。有人认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吸收西方文化的时候,过多了,太偏激了,拿来的是形式,太夹生了。所以这样造成一代人、两代人和传统之间的桥梁被冲毁了,断裂了。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那种批判性精神的一种反思,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认为没有断裂。我们看近现代几位大师,徐悲鸿、刘海栗、林风眠,还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我把他们归纳为三派:徐、林、刘都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精神,从徐来说,是想用西方的写实精神来改造中国画,林风眠是看到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表现性、情感性很好,但内容大于形式,所以他的西方表现主义、表现派、印象派、后印象派拿来就能表现的这种特长、这种手法来和中国的折衷。齐、黄、潘走的是一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造。他们这三派由于过去传统的巨大的冲击力没有摆脱得掉,最后三派殊途同归,都归到传统文化情趣这一点上,这一层次上。他们追求的都是这种情趣,不管是一种向外的,一种发射式的;还是一种向内的,进化式的,向外疏导式的或转化引进式的。徐悲鸿到后来也提出复兴中国艺术。他的 国画,如果放到整个中国画的长河当中,就可以看到,他的笔墨情趣还是传统的,而且也是一种表现。当然,从情感上说,他比石涛、八大有些崇高的意识。从艺术样式本身来说,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文化。林风眠、刘海栗这些先生,也是这样。他们不同于西方表现主义。比如“波克”表现主义运动出现的时候,他们有理论,他们是作为一个运动出现的,这个运动出现之前有理论的指导,他们通过对民族的一种理性的反思之后,然后表现主义运动的画家才有一种正确的目的性。我觉得,他们这三派大师在这一个阶段中做出了贡献,因为他们延续了原来的这个传统,从目前中国画的现状以及从殊途同归的现象来说,那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了。因为在五四时期有些问题没有解决,现在再出现这些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是比较合理的,也是自然的。我想随着中国的工业改革、城市改革,大工业现代化的不断出现,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现在青年人出现很多东西,是受到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有的是不谋而合的东西,他们并不一定是完全是从某本书搬来的,当然,有的是这样,他们看了很多书,看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哲学的书。我碰到一个作者,他给我解释,有一张画,他去了宝钢体验生活,他看到纵横交错、花花绿绿的管道,又鸣鸣的响,他感觉到这种响很神秘。这种大工业出现的时候,原来一种农业经济自然感受型的,他体会不了大现代工业机械化的构造,那怕本身在建筑这个大工业企业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工人也不了解整个的全貌,他也只能知道我按照我这个构架如此作业,这种神秘感,失落感,是世界普遍存在的。

      随着星际开拓,人们感到宇宙越来越宏远,不象过去人在生活圈子里,觉得我可以怎么样怎么样,我按我的感受我就可以去评价人。现在人很渺小,所以就出现失落感、神秘感,甚至有种空虚的东西,我觉得,这本身并不是什么落后,蒙古人一进蒙古包后,他可以跟你坐那儿,你坐那儿、他也坐那儿,他把奶茶端上来,把吃的给你摆在面前,给你吃,你吃就自己吃,你不吃,过一段时间他就放回去了。然后他给你烟抽,你抽他就跟你一起抽,一句话也不跟你说、也不问你来干什么,面对面地跟你坐两个小时。这种极慢的节奏,这种生活,这种游牧部落式的精神状况,他一点儿也不觉得空虚,他很自得其乐,很怡然自得。如果把蒙古人的经济生活方式改变-下,我想,他会出现-种我们所认为的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因为人在自由、人在认识本身的时候,无非就是人和外部空间的自然世界的一一种关系,人总希望和谐。但是一旦觉得和谐不平衡的话,他就要有一种失落感。所以现在美术出现的从样式上来看,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是一种拿来,这种现象存在是很多的。但是,从形态上来分析,这里有它-些合理性,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很自然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必然就出现一个比较成熟的样式来。翻开艺术史,到处都可以见到,运动本身出现的时候大多数的艺术家都淹没了,他们的作品都没有成为划时代的作品,只有少数的艺术家才体现时代,才能开一代风尚,开一代风尚的人本身站得是很高的。比如说,星星画会,这个运动现在好象基本上过去了,我们也记不清到底他们曾经画过那些作品。但是,作为一个运动的还是有影响的。这作为一个例子,运动本身的作用到底在那儿,还有这时候如果有一个超脱的大师要出现的话,他要站得很高的统照运动的眼光,这个眼光不是想有就有的,各方面因素都有关系。

      青年美术展览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包括江苏青年艺术周这个大型展览。这些展览我把它们划成几类。一类崇高理性精神,2有一种宗教气氛在里头。它的出现首先是对文化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建筑在判断的基础上,因为人认识自己、认识历史,是不断判断的,在判断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而创造之前必须有选择,没有选择不行。寻找途径的过程就是选择。去年出现一种理性精神比较强的画、就是强调思索。这种宗教的精神就是静观式在静观当中进行思索,而且提倡静观当中的伟大,一种静穆式的崇高、伟大。所以有些人提倡宋代的绘画,而不是元明清的,特别是明清小说的绘画。提倡宋代那种空间比较博大的,天人合一很大气魄的东西,静穆的东西。东北有一个群体,江苏、浙江也有一些作品有这些因素在里头。还有一种是直觉的、神秘主义的、复归到原始的东西,强调一种冲动性的感觉。它是受到西方心理学、叔本华哲学的影响。这个宗教主义跟神秘气氛正好有不谋而合的东西。这种不谋而合的东西,看起来都是一种很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不可解释;我问了一些作者,你在创作之前,是否考虑到这个作品要达到某种神秘效果?他们自己也说不出来。最后出现这种效果,我想,一半是他的,另一半是接受者的。有些画家要表述一个中心,他不愿意直接表述出来,他想让画面有一种多义性。由于这种多义性,所以出现了不可理解性,不可解释。有些东西是受哲学、美学等等的影响,他在创作中不愿意把全部画面各个部分理性地表述出来,而故意让出给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去思索,去填补的那一部分,为什么呢?我想,这可能受到接受美学的影响,我们过去传统一是强调创作主体,一是强调作品本身这两部分;接受美学出来,就强调三个组成部分,就是接受主体本身也得是创作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接受主体的话,作品本身也不能成立。比如说,-一个画家在室内作-张画,他如果不拿到外边去,他自已己面对这个作品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拿到外面去,第三者参与,他的这个作品才能够成为艺术的全过程。自

      我觉得这次开会很好,北京也开过这样的会。老中青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会谈。艺术本身不可能趋同,大家都走一条路。这就需要宽容,因为在艺术领域,它在整个各个领域它比政治、经济其它等等领域,最能让人的灵性、人的伟大天性在艺术这块土地上得到宽容,老中青几代进行交流、进行理解。要理解首先要了解,了解些这青年人现在怎么想的,读了哪些书。他们读的书,我们也去大体翻一翻,看一看,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创作路子和创作现状,他们提出的那些主张。还有一个问题,这种理解要有-种气氛做保证,现在我觉得我们这个气氛还是挺好的,无论从全国来说,还是从江苏来说,能公开这么一个会,是挺好的。


    《美术论文集》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