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5-5212 1206
  •  15150671867

美术理论研究三题(下)

2019-6-28 9:19:24

三、关于中国画的前景
      有人说,“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当代中国画  ! 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已接近了它的尽头”。换一句话说,“中国画正在走向“消亡”,充其量也只能“作为传统保留画种”而存在。果真如此吗?倘若回答说:“不!”那么,原因又何种呢?

      首先,我以为判定一事物的发生、 发展和终结,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应当避免机械唯物论,坚持辩证唯物论;应当看看诸事物各自所属的范畴,不同范畴的事物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特性的原则,不可将其混同起来。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范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定的范畴标志着对社会实践和客观世界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列宁说:范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全集》第38卷,第90页)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范畴这个纽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然现象之网”,也能帮助我们掌握“社会现象之网”,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穷途末日”论和“消亡”论者看来,“传统中国画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从形成、发展到没落的过程,基本上保持着与社会平衡的进程”。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画到了今天的新时代,压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要了,历史已注定了它要寿终正寝。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它的错误在于:一、把属于艺术范畴的传统中国画与政治范畴的封建社会制度混淆了起来。不错,一切艺术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传统中国画也不例外。但是,必须看到,艺术不等于政治,艺术不同于社会制度,虽然二者都属于上层建筑,是有联系的,然而它们毕竟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两个范畴,不是一码事。传统中国画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艺术的积淀,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形式,并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植根于深厚的民族生活的土壤,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没落、崩溃和消亡,而随之没落、崩溃和消亡。我们应当避免用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和政治决定论去看待艺术的发展。

      二、把传统中国画的发展看作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平行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不科学的。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上,中国画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出现并不平行的现象,并不是成比例的。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二、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致使社会动荡不安,农业经济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可是,这个时期的美术创作和理论都十分繁荣。中国的山水画正是兴起于这一时期。顾恺之、.谢赫、姚最、宗炳和王微等人对中国画理论的杰出贡献,不仅对历史上的传统中国画创作,对近、现代以及今天的中国画创作,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有些理论的作用已经超出中国画的范围,成为其他姊妹艺术的宝贵理论财富。从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看,元代也是不景气的。但中国的文人画却正成熟于这一时期,达到很高的成就。这些不平行的现象表明,不能简单、机械地拿社会发展的原因来解释复杂的艺术(如传统中国画)现象。因为,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基础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艺术的发展还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关于艺术, 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期决不是同社会的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织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第760-761页)

      三、我认为,历史上的所谓“传统中国画”一一作为一个画种,是不属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与泛称历史上的中国画作品为“传统中国画”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应当予以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作为受到人们喜爱的画种之一的中国画”,怎么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只能“作为保留画种”呢?

      将它作为“发展画种”不是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民情和绘画创作实际吗?

      有人说:“辩 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国画自然也不例外,”乍一看,这句话倒也不错。但问题是,中国画作为具有两千多年的发展传统,作为人们普通遍爱的艺术门类形式之一,只要适应中国人民的审美要求,其艺术生命力必将与中国的社会和民族共存。马克思主义明确宣称:“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628629页) 确实如此!世界上的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存在与消亡的过程,而展开这个“过程”的时间的长短却太不相同了。有数日、数月的过程,有数年、数十年以至千万年及更久远的过程。世界什么时候走向大同、各国民族趋于消亡呢?我们谁也说不出“关于未来社会织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又何必在今天就预测遥远未来的中国画的“消亡”之势?如果说中国画也象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着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昨天(历史)已经展示了“发生”的过程,今天正在展开“发展”的过程,明天(遥远的明天)的“消亡”过程尚未到来。所以,今天我们应当更多地谈论、研究关于中国画的发展前景。

      铺土讲到发展,我以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如此。它是在继承传统中国画基础上的发展,不是凭空而为的。旧质中孕育了新质的因素,新质中吸取了旧质的合理内核,只有从这一哲学层次上去认识和理解,才能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画的本质和底蕴,才会避免割断历史传统的盲目追求。试看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一切有成就的中国画画家,哪一位|不是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而创新、发展的?这里不必一一举例,只引一段人们所熟知的事实略加说明。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又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从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大、小李”),到五代画家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到北宋画家李成、范宽,到南宋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复圭,到元代画家黄公望、王蒙,中国山水画经历了五次大的变革,也就是通常说的创新、发展。

      李思训父子创金碧青绿山水画,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钩划出丘壑的变化,笔力刚劲。“大小李” 的贡献在于,为五代、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们的“变”(创新和发展) ,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学习、继承了前代画家展子虔的小青绿山水和平直的墨线用法,而作的创新发展。

      荆浩、关同是北方山水大家,笔意森严,气势雄壮。荆浩曾明确地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暴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关同是荆浩的学生,学老师而不为师法所拘,发展了荆浩的特点,故有“出蓝”之誉。

      董源、巨然为南方山水大家,墨色淋漓,秀润多姿。董源早年学习李思训,后来又学王维,正是在继承他们画风的基础上而形成自己的“北苑山水”的。巨然师法董源才,有对水墨山水的发展,自成一家,

      李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尝有。气韵请酒,烟林请事,笔势额脱,墨清情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江少虞:苑》。他的“前所来尝有”  《皇朝事实类生而来,是师承关同而“变”的结果。范需的成就,也非俱的作品大多气魄雄浑,用笔劲健,用墨厚实而滋润,在北方山水中很有特色。宋人论他的作品时,称誉他不但善写山水之貌,而且“善于与山水传神”。他的创新、发展,也不是偶然的。他向荆浩、李成学习,如构图继承了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然后自出新意。

      在“刘、李、马夏”中,李唐的山水画在技法上,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皱而创大斧劈皺;学习荆浩、范宽等人的技法,用笔去繁就简,单纯有力,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马远的山水画,水墨苍劲,画山画水常表现一角、一涯,特点鲜明,有“马一角”或“马半边”之称。他除了继承家学传统外,努力向当时画院中的前辈、名家学习,尤以师学李唐为著。夏圭的画风接近马远,构图也善“边角之景”,取法李唐而自有面貌。

      黄公望是“元四家”之首,比前代画家更注重用笔的变化,师法董源、巨然,而发展了“董、巨”运用水墨的传统,创造了一种雅洁谈逸的绘画风格。王蒙的作品“元气磅礴”,“水晕墨章”,风格独特。画史上说他“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并说他“远宗摩诘(王维)”。

      从上面对山水画自唐代到元代经历的五次变革的简略分析,我们完全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传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本身就处在发展中。剔除传统中的情性力和保守因素,正是继承、发扬传统的需要。

      有人说,“传统中国画发展到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的时代,已进入了它的尾声阶段”。嗣后的中国画家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了,由此而看到的是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危机”,是“穷途末日”。对这样的结论,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不论是对历史上的画家,还是对现代、近代的画家,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是需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勇气大胆地指出画家(尤其是著名画家)作品中的问题、不足和局限,展开正常的批评。这对繁荣创作、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克服“以今苛古”的倾向。对画家创作的艺术成就和贡献的评价,应如列宁所说: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对历史上的画家应当如此,对近现的画家也应如此。这样,我们的评价才能客观些、准确些、公正些,才能避免产生“虚无”的看法。当然,做到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对中国绘画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需要我们对画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生活有透彻的研究,需要我们具有定的理论和文化艺术的素养。

      生活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社会主义新时期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绚丽多采的现代艺术生活的图画。今天,我们有自己的新和美,明天到来后,又有新的要求、新的美。我仿佛听见了:时代呼唤美,绘画心灵呼唤美,绘画呼唤美,理论呼唤美!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灯下


    《美术论文集》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