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5-5212 1206
  •  15150671867

画家的紧迫课题

2019-6-27 9:14:55

      当前,美术创作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正处于热气腾腾、蓬勃向上的可喜氛围中。由先前政治上“左倾”思想铸就的僵化格局业已打破,创作上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审美勘探和开掘,使奇妙的构想、新颖的画幅不断涌集。如何正视这种变化了的形势,并且因势利导;再接再历,适应加快了时代节奏,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审美需求,充分发挥作品的社会效能,无疑是呈现在画家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这里牵涉的问题较多,现仅就把握欣赏层次和选择独特绘画语言,两个问题略抒已见。

一、把握欣赏者的趣味和层次

创作与欣赏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幅作品,即令是呕心沥血、搜索枯肠的产物,如果问世后无人问津,或为欣赏者冷眼以待,则作者的全部艺术劳动,便会付诸东流。相反,缺少了创作的作品,欣赏也只能成为一一句空话。只有使创作与欣赏获得有机的联系,才有可能出现美术的繁荣昌盛局面。实践证明,一部美术发展史,正是不同历史时期创作和欣赏矛盾运动的科学记录和总结。

      今天,从事美术创作的画家们,有必要了解我国历史上创作与欣赏对应的情况。在相当长的封建社会中,宫廷美术、文人画、宗教画和民间绘画各逞其能,活跃于画坛,其生命力的焕发,正在于不同层次的服务对象做基础。时过境迁,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八十年代人民群众的审美爱好和时尚,把握当前不同层次的欣赏者的不同要求,才能不断调整自己创作中的方位和力点。

      就纵向观察,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以及在千年承传中遂渐形成的欣赏习惯和趣味,总是或隐或显地要在人们的审美判断与评价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之所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美术之所以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其原因正在这里。它们与长期沿袭,并不断发展着的人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作品,形象地揭示了民族的生活内容和理想,赏之亲切,观之快慰。原始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战国的帛画,秦代的瓦当,汉代的画象石,隋、唐的壁画,以及宋、元、明、清的不少绘画作品,那种线描、色彩,那种气韵、节律,虽然跨越千年百载,至今光辉灿烂,依然给人们以强烈的美的感染。至于那些长期流布在乡村的、诱人的民间艺术,如窗花灯彩、龙船彩粽、门神对联、虎头鞋帽、蓝印花布等等,更是散发着浓郁的田园芬芳,体现着民族的喜闻乐见的审美情操。扎根在我国民族土壤中的美术文化形态,经过去芜存精的不断积淀,自然而顽强地形成了我国人民审美意识的“深层结构”,这正是民族传统情神的基石,也是提倡民族性的主要依据。

      当今群众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兴味空前浓厚和高涨。美术作品,已不只是提供给行家和爱好者们欣赏和交流,而是通过大量出版和频繁地展览的途径,成为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书画家们到工厂、部队、农村县城的诸多笔会活动,更使不少笔墨原作代替了印刷品,而装点着会议室、宾馆和家庭。群众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月份牌年画,而对一些富于新意的美术样式开始关注。欣赏者与欣赏品交流,使群众的审美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出现趣味选择的盲目性和摇摆性。社会生活宛如万花简般的丰富多彩,人们的经济地位、知识修养、生活阅历千差万别,这就势必要求美术作品在面向群众时,要尽可能以较多的面貌,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欣赏者的需要●X款提当前,欣赏者粗略可分成三个大的层次。一是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高层次欣赏者。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要求,在于简约、含蓄、隽永,富有较为深刻的内涵,一般也愿意接受使用抽象手法而形式美感强烈的创作。就传统国画而言,他们更多地喜欢“逸笔草草不拘形似”、画格高且有深邃意境的文人画。对于脱离审美范畴、不可名状的某些现代流派的作品,则常常持否定态度。

      第二是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中级层次,他们不仅要求看懂画面内容,还要求有回味余地。作品中大红,大绿的使用,会被他们认为低俗。而对寥寥数笔的大写意作品,或变形幅度很大的作品,又会指责为简单和怪诞。国画中兼工带写的画法,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味。

      文化水平低甚至缺少文化的-批群众,则构成第三欣赏层次。他们对绘画的欣赏趣味,在于造型上的真实感,一般要求肖似对象,笔笔交待清楚;色彩上则欢迎艳丽、明朗,对“灰调子”的画面不感兴趣;对作品的内容、题材,希望有情节、有看头、健康、吉利。从新华书店年画的销售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倾向。

      事实上,在几个层次之间,並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们经常相互影响而不断转化。另外,在每个层次中仍可分出若干个小层次。划分的目的在于分析、探讨作品欣赏对象的现状,使画家的创作能够有的放矢。我们的作品,面对的是广大中国人民群众,如果像某些画家那样,置欣赏者于度外,一味强调作品表现自我,推向极端,搞一种各种欣赏对象都难以接受、理解的作品,其结果必然使美术创作受到残害,,而最终为人民所抛弃。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都应该扎根于生活和民族的土壤,笔醮激情,聚焦于群众新的审美要求和欣赏趣味上,躬耕于社会主义创作百花园地中。

      二、选择合适的绘画语言

惊面临着时 代的挑战,美术创作的革新已是当务之急。然而,作为美化人民生活、陶冶人民健康情操的绘画,创新难以一蹴而就,对它的复杂性和困难度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画家必须在热烈的环境中,静思默察、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的创作突破口。这里必须警惕和防止乱赶时髦,或是创作上的雷同化,应该竭力去开拓富于个性的创作。问题在于,一些传统的绘画观念可以成为限制画家胆识的负担和包袱,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传统,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一律承继。需要的是汲取其中的丰富营养,有机地融入我们的美术创作中。今天的美术,更应从时代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各种欣赏层次,立足于情与美的融合,发展多维性的思考方式,使作品距离拉开,状貌迥异。力求化生活中撼人肺腑的无数物象意态,为各种可视可感的优美艺术形象。
明绘画不能囿于一偶。 更新观念,选择合适的绘画语言,对于画家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画创作中,一种颇有影响的说法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语);黄宾虹更为明确地提出:“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说法是精彩的,但也未免玄乎。深思后不难看出,这里仅从传统文人画视角出发,界定“妙画”、“真画”的艺术标准是“似与不似”、“绝似又绝不似”。此类作品,在造型上不要求作逼真性的描绘,而主张采取提炼、简化,在一定幅度内变形、易色的手法,藉助于富有神韵的主要形象特征,构成富有意趣的画面。如很多写意国画家笔下的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在随意挥洒中,造成“似与不似”的艺术形象。作为传统绘画的-一格,有着鲜明的美学特征,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群。然而,以此为正宗,定为惟一,罢黜其他,就难免不失之片面了。从创作实践看,可资选择的绘画表达语言,岂止于“似与不似之间”为妙,至少还有两个大的方面不可忽视:一日“似”;二日“不似”。它们与“似与不似之间”,各有洞天,相反相成,相映成趣。

“似”用于绘画上,习惯理解为如实的表现对象,古代画论中所谓“如镜取形、如灯取影、如泥印象”即同此意。不过这种如实的描写,一旦作为创作来要求,作为画家所着意追求的艺术境界,就不可能与生活的原型一模一样,它总要渗进作者的主观博绪,纯客观主义的求“似”,实际上难以存在。成功的以“似”为旨的作品,往往着限于选取典型来反映生活,画家的艺术描绘离不开具体性和特殊性,而是用画笔真实地再现对象,同时,揭示生活的深刻意义。这就与那种浅薄的、无病呻吟的所谓写实作品不可同日而语。我国古代绘画中,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复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人的花鸟,元人的山水,那些中国特有的古代写实之作,至今脍炙人口。近代西洋画大量引进后,中国画家状物写实的本领有了新的开拓,以“似”为体的作品源源不断,发展到今天,这一类创作,已有相当的群众基础。特别是某些主题性的绘画创作,那种感人的形象,以及从情节中升华出来的一种理想,往往能令人振奋,受到薰陶、教育。因此,不应不加分析地贬低较为写实的作品。“太似”未必媚俗,只有那种情感虚假的作品,才与庸俗划上等号。

      折钱“不似”的作品难道就是“欺世?”也不尽然,需要区别对待。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能力,无论在深度或是在广度上,都是过去所难以比拟的。部分画家已开始避开对客体原型写实或夸张的表现,背离一般的变形处理,而是扬起彩笔、摒弃具象,一任感情倾泻,或点或线,或墨或色,造成一种韵律,构筑种境界, 甚或昭示着某种人生哲理。作品对于生活的关注,更多的是表现理念,诉诸情绪。它与文学上隐喻、象征的一些表达手法似有相通之处。作品具有非凡夸张和强烈对比的特点。在这里,时、空界限完全被冲破了。错综纷繁的世事物象,在抽象手法的运用中,得到了重新的组合和结构。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随心而徘徊”,  “随心徘徊”而“写气”,,  正是“不似”表达语言的精神所在。这一类作品,蕴含着强烈的主观意识,题材、思想倾向在画面中流动,而无确定性,只是展示着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给人们以旷达、宽疏的想象,以猜测的愉悦。  “不似”对象的作品,在部分青年画家的艺术创作中,正随着西方现代流派的引进,而占据相当的地位,这是历史大潮冲击激起的浪花,我们不应该一概排斥。其中有良莠不同的作品存在,必须审慎加以区别。对于那些毫无审美可言、怪诞而令人纳闷的作品,对于那些盲目照搬西方现代派的作品,我们有责任帮助指出问题,找到症结,热情引导,使之自觉地扭转航向;  而对于那些形式感强、在审美范畴内开拓新意的作品,则要给予肯定、鼓励与介绍,以唤起人们更加广泛的审美趣味。提高群众分辨美丑、雅俗、文野、高下的艺术鉴别力,帮助他们欣赏不同样式、风格、流派眼出中新面的艺术作品,是画家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之一。只有群众审美能力的提高,才会反过来给画家们的创作以刺激和促进。那种使读画者胃口走向单一化的创作,是不符合艺术的基本规律和要求的。人车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思想、美育思想。今天,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是提得通晓明确。循此前进,绘画创作将展示锦绣的前程。要将美术创作最大程度地搞活,就得有各个画种、流派起而竞艳、分庭抗礼、任何人为的干预都将会走向愿望的反面。“似” 、“似与不似之间”、“不似”等各种绘画倾向的不同选择和运用,都可以走向成功之路。画家们要根据自身的素质、条件设计自己,脚踏实地地领略生活要义,吮吸时代的甘露,找到合适的绘画表达方式,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创造道路。


    《美术论文集》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