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创新问题,古代有,现在有,将来仍旧有。生活不停地发展,创新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被探讨着。但抽象地讨论,意义不大,真理总是具体的。拿生活来说,抽象地说人们离不开生活,这不会有分岐,具体到如何生活?是靠劳动还是靠剥削生活?是损人利已还是为他人着想而生活?显然就不同。创新也是要具体讨论,特别是向什么方向创新?并愿在实践检验中得到结论。
凡是过去没有过的,叫做“新”。但“新”不等美,它也有可能是怪是丑。不能把“新”作为评判美术作品质量高低的标准,更不能作唯一的标准,“美”才是标准,创新不是创怪创丑,而是创美、创出又新又美的作品。这里所谓“美”并非唯美主义的美,而是真善美统一的美,它要真实真诚,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新社会有新道德)
当前讨论创新,抛开内容只谈形式,不全面。如果将内容和形式比做酒和瓶子,有新瓶装旧酒(形式创新、内容还是旧的) ,旧瓶装新酒(革命内容的旧体诗即属此)和新瓶装新酒(内容形式都是新的)。因为只从形式着眼,有人将几种画法熔于一-炉认为这是创新,其实这些画法是原有的,不过重新组合而已。因为组合,有别于过去的可以叫做新,其实没有创新法,严格说来创的程度还不够。真正的创新必须是通过生活实践,发现生活中的新意、新情趣,有新的体会感受。而原有方法不是表现,逼迫着创造出与这些新意趣感受相适应的方法,这才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新的(当 然这种新是真善美统之新)。所以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源泉。而创新也不可仅限于形式。口外新瓶新酒固然好,但不排斥旧瓶新酒和新瓶旧酒,在社会上各有各的欣赏者,各有各的位子坐,不要只是自己能坐,别人都得站起来。
日在创新呼声中,有人主张要有“国际意识”,要搞“国际美术”。理由是:随着国际交往频繁彼此渗透就会出现“国际美术”。这种“国际美术” 是指可以在国际间交流的美术?还是表现国际上共同思想感情的国际通用牌美术?不敢妄断。如系指可以交流的美术,应当是交流各国在美术领域内的民族特色,如无此种特色,焉用交流?如系指国际通用牌的美术,恐怕是片面强调某些共同的因素,忽视各自特殊的因素,是难以行通的。国内交往,远比国际交往频繁而且悠久,但国内各族的艺术就不相同,甚至同一民族内还存在着地方色彩的艺术( 如地方戏曲,各地画派等)。何况世界上尚存在两种社会制度,哪来共同思想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通用牌的美术。有的画,老百姓看不懂,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也看不懂,连大门都出不去,还谈什么国际?列宁和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才有可能出现共同文化的前提即使如此,我想丰富多采的艺术也不会变成单一的艺术。因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变化着的,何况创新都是以反对单一为前提。据说二十年代就有人主张过世界美术、世界语言,但生活本身否定了这种设想。大家都公认艺术家应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个性,同理,一个民族无疑地也应具其有民族艺术的特色,愈有民族性才愈有世界性。
中,有人以为我们是“调和折衷,保守内向的民族性格”和“墨守陈规、念旧怀古的民族心理”。倘如此,也就不会接受马克思主义,也不会有革命。可见,用这些来评论整个民族的性格和心理是值得商讨的。在历史上,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传入,经过几百年间从模方、吸收、消化到创造,以盛唐吴道子为杰出代表,将天上神仙世俗化,外国故事,中国化,外来艺术民族化,一.个具有中国气派佛教艺术创造出来了; :可见我们的祖先也并不那么“内向”、“守旧” 。这是对待外来艺术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当前讨论创新不无参考价值。
当前,在创新手法上出现一个变形风,绘画不是照象,允许变形,其目的使之更美不是更丑。滥用变形往往把一个美雅的对象画得丑陋不堪,活象畸形的人。假定把小瓶变得弯弯曲曲,桌子变得东倒西歪,认为这才是美的话,请问在商店里看到这样的商品,你会不会认为是残次品或处理品呢?如果是这样,则艺术中的审美观点同生活中的审美观点会如此矛盾?5当前,受到非难最多的是所谓“重复别人”、“重复自己”;据说这与创新相矛盾。我以为不能-概而论。形成一个画派,总要有一-批人有其相似之点,这不能称为重复别人。一张成功之作往往是要干锤百炼,多次反复,这不能简单地看成重复自己。何况熟能生巧,有些创新就同千锤百炼有炼有关,并不一定是对立关系。反对“重复”的人,但具体主张不断创新,在精神上是可取的, 历到每张画都在变法创新,实际上办不到。用史上的和当代的大家,才智不可谓不高,功不可谓不断,但一生中究竞能变几次法呢?试看齐白石、张....等大家不难明白。作画不是信手涂鸦或变戏法,能办到每张都在变,都在创新么?外国有些搞现代派的画,的确天天在变,一个不搞美术的人突然成了美术家,不几天连人带作品又被人们忘去,变虽常变、可是不耐看,不能管几十几百年,正说明他们有苦恼但尚未找到正确的出路。奇怪的是:批判的继承本民族传统,往往也被说成“重复别人”,而生搬硬套洋传统(刊物上常有)却被誉为“创新,”这对吗?分明是对民族艺术传统采取虚无主义,。偏用“艺术无国界”这一范畴不同的说法来掩饰;明明是无批判地大量介绍宣传,搬用西方现代派的绘画向着全盘西化迈进,却说要“冲出亚洲”。岂非怪事”?
,以 .上说的都是关于如何创新。不久前又出现一篇文章,主张中国画 “作为一个保留画种而存在”,连创新的资格都被取消了。在他看来,中国画的“历史使命即将结束”,中国画的原则与创新不相容,“艺术家无需为了中国画的原则而牺牲自己的独创性”。文章认为“中国画作为保留画种而存在”,可使“有志于中国画国地耕耘的同志,也可以发扬传统为宗.....但又说:“在绘画上高喊发扬民族传统....是我们时代的怀旧病者虚拟的幻想”,岂不自相矛盾。
文章认为“顶着中国画的帽子来搞现代绘画是-种中庸手段”,指责徐悲鸿先生“用西法造型来改造中国画,又不肯从本质改变传统的审美习惯和绘画观念,实际上只是作了一次意义不大的尝试。”显然,只有抛掉我国的传统,才是一件“意义很大”的尝试了。根据这些说法,再看看文章所推崇的作品,全盘西化的实质不是很清楚了吗?
这位作者在以前另篇文章中,轻率地宣称中国画“僵化”、“因袭” ,已经到穷途末路”并随意臧否一些画家已属不妥,但当时还说要“改革中国画”,“肯定要吸收 (中国)优秀的传统遗产”,“不必担心全 盘西化”等等,现在连中国画的创新资格也被取消。前一篇文章未加解释的“现代绘画观念”现在从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得到注脚一一对民族绘画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这不是什么创新,是以洋代中。有些被誉为创新之作,大多与在解放前见过面的作品相似,甚至可以在洋画中找到其所宗。
创新常被称作为目的来表述,这是不大确切的。创新是一个要求,“二为” 才是目的。可惜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经常被人们所忽视如果回避绘画的功能,有些问题便难以解决。
综上各节,就是要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借鉴传统,摄取有益营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二百”方针指引下,创造出真善美统一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和时代特点的、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美术论文集》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