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是偶蹄目中的一科。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体长0.75 ~ 2.90米,体重9~ 800千克。共16属约52种。分布于欧亚、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南纬40。以北地区和非洲西南。栖息于苔原、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吃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腿细长,善奔跑。多数种类具角,无角种类则具獠牙状上犬齿。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同时是争偶的武器。角的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北方的鹿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就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如果缺乏维生素或某些微量元素,角则发育不良。1 ~ 2岁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雄鹿大于雌鹿。毛色冬深夏浅,多数幼鹿有白色斑点。足4趾,第三和第四趾发达,支撑身体重量,第二和五趾退化变小。雌鹿有2对乳头。胃4室,反刍。牙齿32~34枚。热带鹿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一年发情多次,角也不脱落。温带鹿晚秋至冬季交配。多数雄多雌。每胎产1~ 2仔,多达3 ~ 4仔。善游泳。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鹿肉是野味,鹿皮可制革。世界各地将鹿列为保护动物。
鹿的行走规律是走非标准交叉步法。鹿的行走运动图解,如图6- -22所示。鹿的行走步态编码为:3、(2)(3)、2、3、(2)、(3)、2。反向对称帧制作:1与5、2与6、3与7、4与8、①=⑨。8帧一周期,4帧一步。
鹿的行走特点为:无论是前腿还是后腿,与马相比都抬得比较高。行走时头部有点头的动作。随前蹄的下落,头部低下来。鹿的行走也是非标准交叉步法,前后腿差半个循环。因此也有后腿踢前腿的现象出现。但是鹿与马的行走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马的后腿踢前腿是发生在同侧,而鹿的后腿踢前腿是发生在对侧。这在动物中是很少见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个问题还是回到解剖上来。我们前面讲到蹄行动物一般脊 椎骨较硬,奔跑时背部基本上保持平直,缺少弹力。但是鹿是个例外,它不但脊椎骨可以向上弓起,还可以向下弯曲。因此,行走中身体的收展幅度很大。此外,鹿的身体很窄,左右的平衡容易把握。从平面足迹点上分析,鹿的三足落地帧是处于不稳定三角形内,这表明鹿在不驮重的情况下便于在行走中快速变向,而马在三足落地帧的平面足迹点上处于稳定三角形内,这表明马在驮重的情况下力求行走方向稳定。这是这两种步法的不同之处。
由步态编码分析,鹿的行走造型如下:(1)两前一后落地帧:腾空腿在后位,交叉对位。(腾空腿与马相反)
(2)两后一前落地帧:腾空腿在后位,交叉错位。(位关系与马相反)
(3)同侧落地帧:落地腿呈收势,交叉对位。(势与马相反)
(4)交叉落地帧:落地腿呈开势,交叉错位。(势与马相反)
每句话其中都有-半是与马的行走造型相反。这就是因为马的后腿踢前腿是在同侧,而鹿的后腿踢前腿是在对侧。由于这个动作的不同,使得动态造型产生了变化,这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但是如果我们对马的四帧造型非常熟悉,画出鹿的行走造型是非常容易的。
棕熊的行走
棕熊分布最广,是食肉兽中属杂食性的大型动物。生活在北温带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步行姿态摇摆,给人以笨拙的形象。熊类白齿大而发达,咀嚼力强。栖息于山林中。取食青草、嫩枝芽、苔藓、浆果和坚果,也到溪边捕捉蛙、蟹和鱼,掘食鼠类,掏取鸟卵,更喜舐食蚂蚁,盗取蜂蜜,甚至袭击小型鹿、羊或觅食腐尸。秋天身体肥胖,在皮下贮存的脂肪层厚达3 ~ 6厘米。熊类冬眠可称为长期半睡眠,蛰伏洞内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低,呼吸频率减缓,而体温不显著降。冬眠中若遇惊动,就能苏醒,偶然也出洞活动。冬眠洞穴位于向阳的避风山坡或枯树洞内,时间可持续4 ~ 5个月。怀孕的雌熊在冬眠洞内产仔,翌年出蛰时带新生幼仔一起出洞。在中国东南各省,黑熊往往不冬眠。熊类除冬眠期外,无固定栖息场所。在非发情交配期,雌、雄皆单独活动。熊类为动物园内代表性展览动物。
《动画运动规律》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