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5-5212 1206
  •  15150671867

清代服装设计

2019-4-10 9:34:09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为了保持满族的服饰传统,防止被汉化,清初统治者曾数次下令汉族人剃发留鲜,改穿满族服装,在汉族民众中引发了强烈的抵制。为了缓和矛盾,统治者采取了“十不从”的政策,规定在服饰方面,结婚、死殓时女性可以保留明代服式,儿童、官服隶役、优伶的戏装、僧道服装都允许沿袭前代的样式。满族在服装样式上虽然保持了游牧民族的传统,但在服装的纹饰上积极吸收了汉族的装饰图形,体现了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 1 )清代冠服制度

      清代冠服制度自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 1636年)开始初步制定,历经变动修改,直到乾隆时期才基本确定下来。在服装样式上,清朝统治者坚持采用满族的传统样式,适于游牧、征战,便于行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紧身窄袖服装样式被保留了下来。乾隆皇帝认为可以吸收历代汉族传统衣冠的纹饰,融合本民族的服装样式,来制定清代的服饰制度。因此,他在建立清代服饰制度的过程中,以本民族的服装样式为基础,继承了明代冠服的某些典章制度,制定了一整套从皇帝到文武百官、从后妃到命妇的各项服饰制度。其中不仅沿袭明代的主要服饰种类,如礼服、吉服、常服等,同时还承袭了历代帝王服饰上必备的十二章纹饰。清代的冠服制度鲜明地体现了满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既具有满族民族特色,又具有汉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服饰制度。

      与以往各朝代- -样,清朝政府也通过确立严格的服饰制度来别等级、分贵贱。对不同场合服用的服饰的款式、质料、色彩、纹饰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如帝后臣僚在朝会、祭祀时穿的朝服,男朝服为圆领、马蹄袖、披领、紧身窄袖、右衽、上衣下裳的样式。同样的朝服,因服用的人身份不同,在细节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2)清代官服

      清代男子官服主要分为端罩、衮服、补服(图9-10)、朝服、吉服(见彩版9-7)、常服、行服、雨服八大类。

      清代末年,在特殊的政治形势下,来自欧洲的服装也开始影响中国传统的服装样式。如宣统元年( 1909年)改革的海军官兵服装,其军服样式、等级标志、海军旗章,均首次采用了国际海军流行式样,是中国军服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清代命妇服饰主要分为朝服和吉服两类。朝服包括朝褂(图9-11)、朝袍、朝裙;吉服包括龙褂(皇子福晋以下穿吉服褂)、龙袍(皇子福晋以下至三品命妇穿蟒袍)。

      (3)清代常服

      ①男子常服。清代常服的样式较为丰富,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服饰特点。男子服装般包括马甲、 马褂、袍衫、衬衫、短衫短袄、瓜皮帽、毡帽、风帽、拉虎帽(皮帽)等。以长袍或长衫配马甲或马褂,腰间束以长腰带,或系手巾,是清代男子的一般装束。

      马甲,也称比甲、紧身,是当时不论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皆穿着的服装。其样式为无袖的紧身式上衣,由禰裆发展而来,既可做内装,也可做外衣。清代的马甲,- .般为立领,长与腰齐,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人字襟、一字襟五种样式。在装饰上,常在边缘用不同宽窄、色彩、纹样的滚边装饰,少则镶三道,多则五至六道。镶边加滚是清代服装的一大特色,有人用“十八镶”来形容晚清服饰的镶边之多。有的滚边装饰繁复,甚至遮住了地子。这种独特的点缀手法,具有极好的装饰效果。

      马褂也是当时流行的服装样式,是袖口平直、左右及后开禊、衣长至脐的知上衣,穿于袍服外,袖仪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满人初进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发展出了长袖马褂、挽袖马褂等多种样式,前者袖长过手,袖口窄小:后者袖长及肘,袖口宽大。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之后更逐渐演变为一种礼仪性的服装,不论身份,都以马褂套在长袍之外,显得文雅大方。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 ,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马褂中有一种颜 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色。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

      清代袍、衫的样式随审美风尚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清初款式较长,到顺治未年曾短至膝,不久又长至脚踝。在清代中后期较为宽松,清末受西方服饰合体的影响则较为紧瘦。

      ?女子常服。清代女子的服装一般有马褂、褂禰、衬衣、氅衣、坎肩、云肩、一口钟、 裙子等。其中衬衣、氅衣、坎肩(图9-12) 等是日常穿着的服饰。衬衣是圆领、右衽、直身、平袖、无开禊、有五个纽扣的氅衣,常与坎肩配合穿着。

      清代后期出现的氅衣(见彩版9- -8),样式与衬衣相似,只是两侧有开禊,并高至腋下,其顶端饰以云头纹,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滚镶花边,在氅衣的袖口处,还缀接纹饰华丽的袖头,如同穿了几件衣服。穿着氅衣时,颈上围.条宽约二寸、长约三尺的丝带,从后向前围绕,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襟内, 其上往往绣饰与衣服上相配的花纹。氅衣在清代妇女常服中应用比较普遍,制作也相对考究,富有装饰效果,民国时期流行的改良旗袍就是在氅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清代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为“两把头”,又称平髻、-字头、如意头,是将长发自头顶中分为两绺,,于头顶左右梳二髻,二髻之间横-扁方,余发与头绳合成-绺,在扁方下绕住发根以固定之,形似一柄如意置于头顶。这种发型,前面可以插饰花卉,侧面垂以流苏,较为美观。咸丰以后,髻形增高,两边角不断扩大,上面套戴-顶扇形的冠, 称为“旗头”“宫装”,俗称“大拉翅”  。

      清代满族妇女的鞋履也具有特色,是木制平底或高底平头鞋。其中高底平头鞋是在鞋底中间脚心部分有一高出10厘米左右的木底,称为“旗鞋”  。  高出部分有的像花盆,称“花盆底鞋”;有的像马蹄,称“马蹄底鞋”;有的像船形,称“船底鞋”。木底部分用多层细白布裱蒙,鞋面上绣制各种花卉或动物图案。
    《中国设计史纲》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