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5-5212 1206
  •  15150671867

明清时代的设计

2019-4-9 9:28:07

      明代自1368至1644年,先后有17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清代自1644年清军人关至1911年9-1。辛亥革命,  历经268年,是中国最后一个村建王朝(图9-2)。这两个朝代的设计艺术,  前后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基础、社会制度因不断受到挑战而动摇,同时社会内部也催生出以资本主义萌芽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生事物, 因此明清时期的设计也呈现出发展与进步的态势。新的文化思想、审美取向以及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流,更成为设计推陈出新的动力。明清时期的设计,既具备了时代赋子的独特风貌,又彰显了中国设计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型趋势与变化特征。

      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艺术上承宋、元,继续发展,不断提高。同时,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某些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在输出的同时,亦引进了一些阿拉伯和欧洲的工艺,加以模仿、吸收、消化,为明清时期设计艺术的发展灌输了新的血液。

      陶瓷设计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话的需要。所以日常使用的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  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江西景德镇窑的官、民窑生产均迅速扩展,产量激增,并有重大创造,几乎垄断了全国城镇瓷器消费市场。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他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地方各窑中,建窑、广窑和宜兴窑的生产在明清两代也有一定的发展。

       明代瓷器

      景德镇在明代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开设了官窑一 “御窑厂”烧制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荣局面。明代瓷器烧造在技术上积累了过去长期的经验,又能在烧造时掌握最适当的物质条件,善加利用。瓷器制作技术由轮转旋坯代替了竹刀旋坯,由吹釉法代替了蘸釉法。官府重视瓷器的制造,景德镇官窑大量聘用优秀人才,使瓷器的数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生产出来的瓷器造型美观,色彩丰富,彩瓷由单色发展到三彩、五彩、斗彩,青花瓷愈出愈精,白瓷洁白如玉,美不胜收。

      同时,明代海外商业发达,瓷器已经成为重要的赏赐和贸易物品,故而,更加刺激了陶瓷生产。永乐以后,随着波斯、阿拉伯艺术的传人,瓷器的原料、装饰风格也体现了域外文化的影响。

      整个明代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为最著名;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为量最大。

      明代瓷器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明代瓷器的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瓷器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酣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

      (1)明代青花瓷

      明代是青花瓷器烧造的全盛时代。青花瓷在元代已趋成熟,但存世量极少。经过明代的改进和创新,青花瓷才被推广开来,并成为中国明代、清代及现代瓷业发展的主流。

      洪武时期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多留空白地(图9-3)。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制作规整而享有盛名。釉料基本上采用从南洋输人的“苏泥勃青”①,这种青花料成分中锰含量较低而钴含量很高,呈现的色相为暗沉的靛青,显示出一种华丽沉郁的韵味,在适当的火候下,更可以呈现宝石一样明艳的青蓝色泽。同时,由于这种釉料含铁量较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青蓝色相映成趣,被视为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见彩版9-1)。

      到了明代中期,由于长时间的大量使用,苏泥勃青釉料告罄,青花瓷烧造转向采用国产原料,包括“回青”  ①、石子青”和“平等青”③  国产青料含钴量低,呈色淡雅、青亮,在成化、弘治、正德早期的青花瓷中被广泛使用(见彩版9-2)。原料的改变也影响到了此时装饰纹样的形式,国产青料虽然缺少层次变化,色度暗沉,但却清晰稳定,适合工笔绘法。因此青花瓷的绘饰从前期粗笔、重色、厚釉的形式,改为薄釉、工笔、晕染的画法,构成了别具风格的清新脱俗的画面,尤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的成化青花瓷最为精彩。嘉靖、万历时期,其青料为回青或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青花蓝中泛紫,发色艳丽浓重。万历后期,天启至明末青花蓝中泛灰,青料为国产浙料。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内容上看,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的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从绘画风格上看,明代瓷器上所画的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民用青花瓷的装饰取材广^泛,风格爽朗,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健美精神( 图94)。明代青花瓷行销海外,成为风靡一时的热门物品。明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瓷器大量投放国内外市场,民用青花瓷的装饰风格也变得越来越活泼生动、不拘一格,富于开拓精神。除景德镇外,广东饶平地区的青花在明代也负有盛名。

      (2)明代彩瓷

      明代的彩瓷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化时期的斗彩是彩瓷的代表。“斗彩”又称逗彩,其法是先在瓷胎上用青料绘出花纹轮廓,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位置加以彩绘,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的装饰效果,青花与彩料隔着釉面上下斗合,故名“斗彩”。它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主要着色剂有铁、铜、钴、锰,通过不同的选料配比,做出了鲜红、油红、鵝黄、杏黄、姜黄、水绿、叶子绿、松绿、孔雀绿、孔雀蓝、葡萄紫等多种绚丽的色彩,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内容和手段。

      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基础上,发展出青花五彩瓷器。这种瓷器多以青花为底色,根据纹饰需要添加红、黄、蓝、绿、紫五色或其中的几色,色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是当时著名的彩瓷品种。

      明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釉里红等瓷器已达顶峰。永乐宝石红、甜白,宣德宝石蓝都是永、宣两朝瓷器获得巨大进步的标志。成化官窑瓷器又有创新,别开生面。嘉靖时的五彩包括红、 黄、绿、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万历时的五彩描金则别出心裁。弘治的黄釉瓷、黄绿彩和正德的孔雀蓝釉也是新兴的瓷器。

      (3)单色釉瓷器

      明代的单色釉瓷器也有很大的发展。永乐年间景德镇烧成的白瓷,胎薄如纸,洁净如玉,几乎只见釉不见胎,因其薄如卵壳,故名“卵幕”。其釉细腻莹润,微闪肉红色,给人以甜的感觉,又称“甜白”。这种甜白釉要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而后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成,技术难度极高,代表了中国制瓷史上白釉的最高水平。

      另外,永乐、宣德时期出现的霁红、霁蓝,也是单色釉瓷中的极品。霁红又称祭红、积红、宝石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是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 - 项绝技。霁蓝是以钻为着色剂的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宣德的霁蓝独树一帜,釉色如蓝宝石,釉质肥腴。明代低温单色釉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化孔雀绿(法翠)和弘治黄釉。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色釉,烧成工艺始于成化,器物制作以正德时期为多,这种绿釉成色碧翠雅丽,与孔雀羽毛的色泽相似。弘治黄釉是一种用含铁的天然矿物作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釉,其色纯黄,有如初开的葵花,娇嫩晶莹,故有“娇黄”之称。

      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白瓷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产品质地细腻,透明度好,白中透红,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是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另外,民窑中的惠阳窑仿龙泉青瓷在明代也负有盛名。

    《中国设计史纲》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