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国家的统-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纷争的局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专制和不顾民生经济的横征暴敛最终葬送了秦朝的统治。随后建立的汉王朝吸取了导致秦统治走向覆亡的教训而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并很快在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至汉武帝时期,“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者,京师之钱累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汉代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纺织、印染等技术的提升,也为服饰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较为先进的生产加工条件。
秦初期,服饰制度在战国的基础上“兼收六国车旗服御”。《 文献通考》曾记载:“秦出西戎, 不习礼文之事,而其立意大概欲是今而非古,尊已而卑人故秦灭六国之后,获其君之冠则以赐待人,获其君之车,则以为副车,又乌能考损益以复先王车骑之制。”作为政治的需要,秦代摈弃了前代服饰穿着的礼俗传统。秦始皇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认为周朝“火气胜金,色尚赤”,秦胜周应是水克火,因此将黑色视为“尊色”。( 史记秦始皇本纪》曾记载:“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所以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秦人以黑色为贵,常以黑巾裹首,至汉代初期,也仍以黑色为贵,西汉初朝服皆为皂衣,直至后来才逐渐改为黄色,东汉则以红色为正色,但遇礼仪斋戒时仍用黑色以示庄严。秦始皇废除了周代繁琐的冕冠服饰制度,取消了礼学,因而宫廷内嫔妃服装色彩较为多样,华丽而多刺绣装饰。但日常生活中女子服装的色彩仍然以黑色为主。
秦汉时期的服饰依据穿着场合大致可以分为礼服、朝服和常服,每类又可分为几种。
(1)礼服
秦始皇规定祭祀礼服为上衣下裳的玄冕冠服,是最为庄重和尊贵的礼服,皇帝、诸侯、卿大夫等参加祭祀大礼时穿着,通过其上的珠串和丝线的材质区别高下。汉代的礼服则继承了秦代的礼服形制。
礼服中最重要的是冕冠,为帝王和公卿祭祀时的礼冠。冕冠顶部为前圆后方的冕板,前后各垂有多冕旒,依据数量和材质不同区分地位高低(汉代规定皇帝冕旒为十二排)。冕冠以黑色为主,戴于发髻上以玉笄(ji) 穿插固定。玉笄两侧系丝带在下领处打结。丝带在两耳处各悬有一颗玉石以提醒戴冠者 勿听信谗言。戴冤冠者须着冕服,玄上衣,朱下裳,上绘纹章,组成完整的礼仪服饰。汉代曾流行长冠,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所戴,故又称“刘氏冠”。《后汉 书●舆服志下》记载:
长冠,-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繩(li)为之,质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为此冠(图4- -25)。
秦汉时期,服装形制以袍服为贵,礼服通常都采用袍服形式,样式以大袖为主,由宽大的袖身和收紧的袖口组成。衣袖称为袂,袖口称为祛,袖身下垂逐渐上收连接袖口形成一条弓弧线, 即所谓“胡状”。这种宽大的衣袖常被夸张为“张袂成荫”。袍服的领口、袖口处常常用夔纹或方格纹装饰,袍服内穿着单衣,交领右衽,衣襟低开,领口处露出内衣。除袍服外,官员的礼服还包括皮弁冠服、委貌冠服等,分别适应不同场合需要。
(2)朝服
秦汉时期的朝服实行深衣制度,深衣即为长袍。《中华古今注》记录:“袍者, 自有虞氏即有之。”秦始皇统全国后规定,官员皆穿着袍服,衣料为绢织物,三品以上官员应着绿袍、深衣。庶人则为白袍,皆以绢制,以颜色区分等级的贵贱。
汉代时袍服仍为主要朝服。左领右衽,领口低开露出里面的禅衣,下摆缝制-排密裥(jian),或裁成月牙弯曲状。此类袍服文武官员均可穿着,通过衣料的质地和色彩区分等级。-年四季按五时着服,春季着青色;夏季着红色;季夏着黄色;秋季着白色;冬季着黑色。从现存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来看,这类袍服穿着时作为外衣,里面还要穿着内衣,同时还要配置相应的冠冕、鞋履、佩绶等,形成完整的朝服形制(图4- -26)。
(3)常服
除了作为礼服穿着的袍服之外,秦汉时期人们所穿着的常服也以袍服为主,其特点是有里有面或絮棉麻,为夹袍或棉袍;袖子多为窄袖,大襟斜领,衣襟低开露出内衣;领口袖口处多有装饰纹样。常服袍服长短不一,有的长至脚踝,也有仅至膝下甚至有至膝上者。袍服下摆边缘亦有装饰,根据下摆的形状可以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类。
曲据即为战国时流行的深衣,西汉初期,曲据袍服延续了战国时期的形式,+分流行,今天发现的墓葬画和人物陶俑中有大量此类形式的服装。曲裾袍服交领右衽,领口较低露出中衣,袖口有宽窄二式,饰有花边。穿着时衣襟裹于胸前,衽角折至右侧腋后以宽带束之。
由于汉代的裤为袍服内下身服装,最初无裆,形制不完善,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说文》:“绔, 胫衣也”。“今所谓套挎也”意为腿部的衣服,穿着时易显不雅,故曲裾袍服可以包裹身体,用衣襟在腰间盘绕,来遮蔽裆部。
至西汉中后期,人们开始流行穿着合裆的裤子。《释名●释衣服》云:“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颜师古注:“合裆谓之, 最亲身者也。”由于有了合裆的裤子,不再需要曲裾的袍服绕衣襟遮挡,因而西汉中后期曲裾袍服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直裾袍服。直裾袍服又名襜榆(chanyu),东汉张衡《四愁诗》中有“美人赠我貂檐榆”的诗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衣襜榆人宫,不敬”。诗文中所说的襜榆所指即为直裾袍服。由于衣襟不必盘绕而直接固定在体侧,因而服装下摆的开口也较曲裾宽大,更加便于人们运动。直裾袍服受到人们的欢迎而迅速流行起来(图4-27)。
汉代,-般民众更多的穿着大襟的短衣。这类服装较袍服衣短,长度至踝上膝下,袖口略窄,腰间系带,裤脚挽起或用带子扎起,短衣不仅便于劳作,而且节省衣料。这类服装一般较宽松,夏日时甚至可以赤裸上身仅下着犊鼻裤。汉代短衣源于楚地。《史记叔孙通传》记载:“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衣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书广川惠王越传》日:“其店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说明这种短衣、大绔的组合还是当时武士或侍卫的装束。汉代对平民穿着的短衣色彩有严格的限定,只允许穿着本色麻布。董仲舒《春秋繁露》记录:“散民不敢服杂彩。”对于商贾更有细则加以约束。《汉 书高帝纪》规定: “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chi)、绽(zhu)、罰(i) ....”..直至西汉后期,朝廷才允许百姓穿着青绿色衣服。
秦汉时代女服仍然承袭古礼,以深衣为尚。皇太后、皇后、公卿夫人等的礼服、朝服等形式都采用深衣制。《后汉书》记载:贵妇人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 深衣也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通常交领右衽,领口低开露出中衣,最多达层,称“三重衣” 汉代深衣衣襟绕襟层数较战国时有所增加,男女深衣的区分别在于男装简便灵活而女装则封闭保守,通体紧窄,腰身收紧,下长曳(ye)地,下摆宽松呈喇叭状,行走时不露出足部。
除深衣外,汉代妇女日常穿着的服装还有桂(gui)衣、襦裙等。桂衣形制类似深衣,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形成两个尖角。《释名.释衣服》:“妇人 上服日桂,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襦裙是以长及腰间的短衣和裙搭配的服装形式,即上衣下裳。襦为斜领窄袖,裙由四幅素绢连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下端垂地,裙腰缝有绢条以便系结。《后汉书》记载:“长衣 大练,裙不加缘。””“戴良家玉女,皆衣裙,无缘裙。”都反映了汉代女子的装束形式(图4-28)
汉代妇女注重利用首饰进行装饰,女好用笄固定头发,据记载,女子所用的笄达16种之多,有的饰以珠玉,有的以竹皮编造,有的敷以丝帛,有的表以细布,还有的以铁为材,更有华贵者以黄金、貂尾装饰。除此之外还有更加华丽的首饰。《艺文类聚》 曾记载: “珠华索翡平,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 《后汉书.奥服志下》记载:“步摇以黄金 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爵(雀)九华(花),熊、虎、赤罴(pi)、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这里所说的步摇是指附在簪钗_上的首饰,上有金玉花兽,并有朱玉垂下,行走时随步态摆动,有动有静。在古代,步摇既是一种贵族妇女的头饰,同时也是一种对妇女的礼仪限制。 因为行走时过快的步伐会使步摇发出声响,被视为不雅。
《中国设计史纲》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