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人们在衣服原有的蔽形遮羞、防御寒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区别等级贵贱的功用。夏桀、殷纣时,开始用衣饰来美化人体。《太平御览》 :“夏桀、殷纣之时,妇人锦绣文绮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
历代衣饰的主要功用至此都具备了。西周、春秋时期,王室有“典丝”等官职,专门管理丝织业,衣饰的种类、材料更加齐全。后世用作衣服材料的麻、丝、皮、毛、棉等在商代已经出现了。《诗经.国风●豳(bin,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彬县)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分发寒衣。一说女工裁寒衣......鸣鳥(ju,鸟名),八月载绩(ji) (纺麻)。载玄载黄,我朱孔阳(甚为鲜明),为公子裳。”由于年代久远,夏、商、周时期的服饰基本无法保存下来,在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个玉人,在它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样式,衣服上刻有清晰的龙纹和云雷纹图案,与此相类似的玉制和陶制人物俑还有多件。
织物设计
商代记载的丝织品已经有绫、罗、绡、绨、纨、缟、纱、锦等。麻是夏商以来最重要的衣服材西陶寺夏文化遗址中,曾发现麻布农衣料。山1975年在河南银师二里头夏代遗址制想发现粗细不等的麻布,最租的经纬线为8根x 8根平方厘米,最细的为52粮X根/平方厘来。商周以来,麻布的使用更加广泛。河南殷墟王邑出土的麻、麻布、麻线更多,麻布种类、粗细不-.反映了麻纺织业的水平。北京平谷刘河、陕西径阳高家堡、江西新千大洋洲等商代遗址中都出土了麻织物或其痕迹。
麻织品是由大麻、红麻、葛麻等植物纤维纺织的,品种有缔(chi)、给(xi)、绉(zhou)等。缔是用葛麻纺织的精细麻布,比缔较粗的称作给,比缔更精细的叫作绉。< 诗周南●葛覃》所谓
“为缔为络”即指葛麻织成的各式麻布。《诗陈风东门之池》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纪,彼美淑姬,可与晤语。”这反映了周人沤麻,即将大麻和红麻放入水中,使其发酵脱胶的信息,这一-沤麻技术,直到现在还在沿用。周王室设有专管麻纺织业的“典某(xi)”、“掌葛”等官职,有利于麻纺织水平的提高。当时麻织品已成为社会各阶层通用的衣料。
养蚕抽丝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发明。史书将它归之于黄帝元妃嫘祖的功劳,那是种依托。从“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帝诰》 谓汤时贵族“衣文绣”等记载看,夏、商时期,社会上层已将丝织品充作美化人体、区别等级贵贱的手段。从丝织品的生产情况来看,仅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就有绢、纱、缣绸、绮、罗等六种。其他地区出土的还有轂、纨、绉等。从妇好墓出土的纺织品分析得出在商代可能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提花工具。缟,是丝织的白色生绢。《左传嚷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zha)“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纪(zhu)衣焉”。绽衣是用麻织的,色白如雪,为郑国特产,子产以纪麻织品作为对丝织品的回敬,表明其生产工艺水平。《战国策●魏策》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周设“典丝”管理丝织业生产。《诗●小雅●巷伯》有“萋(qi)兮斐(fei)兮”(花纹交错的样子) ,成是贝锦,贝锦即织成贝纹的锦,它是周代的新产品。人们用它制作衣、裳、衾、带,广泛用于社会上层。
《诗经秦风》等有锦衾、锦衣、锦裳、锦带之称。在《诗经》中还有很多关于蚕桑的记载,如《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波微行,爱求柔桑。
毛皮。毛皮是人类最早用作衣饰的材料。各种兽毛可以纺线织衣, 皮革则熟制以后做成各式衣服。商代人在制作皮甲时,还在上面用黑、红、白、黄色绘成图案。周有“司裘”,掌供给王侯之裘衣,还有“掌皮”,“掌秋敛皮、 冬敛革、春献之, 遂以式法颁皮革于百工”。
当时的皮料有虎、豹、熊、狐、犬、羊、鹿、貂、狼、免等皮。其中最贵重的是“狐白裘” ,它是用狐腋下之皮做成的,色白,轻暖,难得凑足一件裘衣的料子,故人们以“集腋成裘”来形容办成一件事情的不易。在史书中还有其他材质的皮料,如在《诗经召南羔羊》中:“羔羊之缝,素丝物总。 羊羔袍子边子宽,白丝缠绕花纹显。《 诗经●郑风羔裘》: “羔裘晏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羔羊袍子好辉煌,三条花边发亮光,穿着袍子的男子汉,就是国家的栋梁啊。)《诗经郑风缁衣》载:“缁衣之宜分,敝予又改为兮。”( 黑色朝服正适宜,破了改了还能穿)。
服饰设计
夏、商、西周时期的衣服,分元服、体衣、足衣三大类。元服又称首服,即今帽子。品种有冠、冕、弁(bidn)、胄、巾等。冠,据《说文》解释, “冠,豢(juan) 也,所以豢发”。由冠圈(又叫武)、冠梁两部分组成,其作用主要是束发而不是取暖,因此冠并不将头顶全罩住,而是先用笄(ji, 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将发绾住,然后用布绕发际自前而后到头顶,冠上有丝绳(缨),在下巴上打结。冕,为天子、诸侯、卿大夫首服。由延(长方形版)、旒(liu,延前后沿上垂挂的一串串小珠子)、紞(dan,垂于延两侧用以悬纩的彩绦)、纩(系在冠圈上悬于耳孔外面的玉石)几部分组成,冕的形制是前低后高,上玄下朱,蛀( tou,黄色)纩( kuang,古时指新丝绵絮。后泛指绵絮)掩聪,垂旒蔽明。以旒的数量区别等级高下。弁,分两种,用白鹿皮制的叫皮弁,与冕相似而无旒,颜色红中带黑,顶上之延前后相平的叫爵弁或萑(hudn)弁。胄,为军帽,即后世的头盔。巾又叫帻(ze),先秦时庶人不着冠,只用巾帻裹头束发。故巾帻实为庶人的首服。体衣即衣裳,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衣短的叫福(ru),长的叫袍、衫。下体贴身的叫恽(kin),能蔽胫的叫椅(绔),即套裤。椅外着裳(由前三片后四片布做成) ,裳外着桦(bi,由皮革做成);或着黻(f,用帛、绸制成);还有神(hui)、蔽膝、芾(fu)等外罩,通称裼(xi)。
足衣,包括袜和鞋。袜用布、帛、皮革制作。鞋有舄(xi)、屦、屏、展、鞮(di)等异名,通称为履。原始的生活习惯是跣足行走,《世本》 云:“于则作扉履”,宋衷注:“于则, 黄帝臣,草屦日犀,麻皮曰履。”《字书》则解释说:“草日扉,麻曰屦(ju),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方言》又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犀。”《周礼天官屡人》郑玄注有“复下日舄,禅下曰屦”,复下指双层底子,禅下指单层底的鞋。由上可知,当时的鞋或履,由麻、革、草、丝等做成,它们由于材料、形制、做工精粗或各地叫法不同,因而有多种不同的名称。
少数民族的衣服比较简单,其与华夏族服装的显著区别,就是华夏族右衽(又叫衣襟,向右掩),少数民族左衽(衣襟向左掩),用纽带系于腋下。衣与裳相连的叫深衣。它是适合于多种场合穿的衣服。
夏、商、西周时期,服制是行政教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礼以体政”“ 服以旌礼”,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必须穿着不同的服饰。朝会有朝服,祭祀有祭服,凶丧有丧服。
身份不同,衣服的颜色、款式、工艺、佩饰也不同。如周代衣服上的纹饰就有12种之多:日、月、星辰(北斗星)、龙、山、华虫(雉)、谷、宗彝(虎雖)、藻(-种有纹的水草)、粉米(米粒聚集状)、黼(斧形)、黻(两已相背,星“亚”形)。它们各有不同的意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能兴雷雨,龙取其变化无方,华取文章,雉取联介,藻取有火,火取炎上,
粉取洁白,米取能养,
题.能断敲取其善恶相背。《书经●益稷》 “之象,日、月、帝日:星辰、山、龙、予观古人
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浠绣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汝名。”
这就是古代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纹章D (图2-29)。十二纹章实际上是一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从西周开始,为历代帝王所沿用。民国时袁世凯复辟称皇帝也是用十二章装饰衣服的。周天 子衣服上的纹饰由以上12种图案组成。三公的衣饰有九种图案,以龙为首。侯伯有七种图案,以华虫为首。小国之君与上国之卿有五种图案,以虎雌为首。人们从不同的服饰图案上,就可以区分出尊卑有序的等级。
按《周礼》的规定,对各类衣饰服用场所要求极细,以天子祭祀时穿的冕服为例,就有大裘冕、衮冕、鷩(bi)冕、毳(cui)冕、希冕、玄冕六种,合称六冕或六服。分别用于不同的祭祀。祭天服大裘冕;祭先王用衮冕;祭先公及飨射用鷩冕;祀山川用毳冕;祭社稷用希冕;一般小祭祀着玄冕。命妇祭服也有类似规定。直到春秋以后,礼崩乐坏,这套繁琐的服制便大都失传了。当然衣服之制只是对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来说的,至于一般平民和奴隶,则大都是如《诗●南风七月》所说:“无衣无褐”“愁于卒岁”。
《中国设计史纲》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