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5-5212 1206
  •  15150671867

原始时期的陶器文化

2019-2-20 9:23:44

(1)彩陶

      彩陶是指用黑、红、赭等颜色绘制装饰纹样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彩陶的文化形式,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综合反映,承载着记录、再现这一历史的任务,显示着人类认识力的最初风采....”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我国很多地区都出土了原始的彩陶,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都有实物发现。原始彩陶的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彩陶文化也最为发达。彩陶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着色的装饰纹样绘制在光滑的陶坯上,然后再人窑烧制,纹样不易脱落。在不同的地区,彩陶的材质、器型、工艺、装饰风格等均有所不同。在众多的历史遗存中,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较具有代表性。

      ①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一前3000年)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文化前后延续2000多年。仰韶文化遗h数量多,已发现的有上千处,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即今天的甘肃省与河南省之间,以陕西省的遗址最多。仰韶文化时期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的制作工艺多用手制法,兼用轮制法修整器型。陶器种类主要包括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主要为日用陶器。陶器表面彩绘以红、黑、白色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体现了原始先民成熟的设计意识和良好的工艺技巧,尤其在陶器的装饰纹样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由于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延续时间久,因此仰韶彩陶又划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半坡型和庙底沟型。

      半坡型彩陶( 约公元前4800前4300年),因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故而得名。陶器类型有尖底瓶、细颈壶、盆、钵、罐等,圆底盆是常见的类型。半坡型彩陶的造型主要表现为圆润饱满,例如船型壶,壶体中间鼓两头尖,形状对称,器型浑厚饱满。半坡型彩陶表面的装饰纹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和图形符号,以鱼纹和人面纹较具有代表性。动物纹装饰特征呈现出写实风格逐渐发展成为抽象几何纹样的过程。半坡型彩陶的几何纹装饰常用直线纹、宽带纹、三角纹等。而陶器上刻画的单独图形符号被推测为原始文字。

      半坡型彩陶的鱼纹装饰主要位于陶盆的肩部或内壁上,装饰的部位适合当时席地而坐的视线高度,是充分考虑了实际观赏效果的适应性设计。早期的半坡彩陶上多为单体鱼纹装饰,发展到晚期则多为复体鱼纹,形成内容丰富、节奏感强的装饰纹样。此外,半坡鱼纹还表现出由写实向抽象化符号发展的特点(图1-7),用简洁的几何形态表现鱼的基本形态特征,并直至演化为最抽象的符号,体现出“形体已无,意象犹存”的艺术创作特点。在陶器的装饰纹样中,鱼纹除了单独使用,还与人面纹相结合,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图1-8),推测与原始渔猎或与某种宗教活动有关。

      庙底沟型彩陶(约公元前3900年)因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庙底沟型彩陶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器型包括盆、钵、瓶、瓮、罐等,以曲腹平底碗、平底钵为代表。较少使用白色陶衣,多在赭红色的陶胎上绘饰黑彩,少数使用红彩。陶器装饰图案多在外壁,装饰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如带状纹、平行纹、网格纹、圆点纹等,以线纹最常见。庙底沟型彩陶的几何装饰纹样设计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单元形进行巧妙的重复排列,形成跳跃、连续、丰富、节奏明快的装饰纹样,反映出当时流行的装饰设计手法和审美倾向。例如,花瓣纹彩陶盆,陶盆外壁用黑彩绘有花瓣式二方连续装饰带,线型流畅、图形简洁、纹理优美。鹳鱼石斧彩陶缸(见彩版1-2) 1978年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 夹砂陶。腹部外壁上用红棕两色绘有鹳鱼和石斧纹样,图案尺寸较大,风格稚拙。装饰纹样反映出原始社会时期的渔猎生活状况,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特点。

      ②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

      马家窑文化因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根据考古推断,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向西发展的地方文化类型,上承庙底沟文化,下起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制作工艺成熟,数量可观。考古发现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多为砂质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肉器种类包括壶、罐、盆、钵、能、豆等,器型多是小口的壶、罐等。在装饰纹样方面,马家窑 文化彩陶主要是在橙色或红色底上以黑色和黑红色绘饰。装饰纹样有几何纹、动物纹等,陶器装饰的特点表现为:纹样装饰的范围较大,甚至器物通体遍施彩绘;流行内彩的装饰手法,即不仅在器物表面,在器物内壁上也绘制装饰图案;大量应用螺旋纹和波浪纹,纹样线型流畅匀实,旋转起伏动感极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可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马家窑型彩陶最具代表性的陶器是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图1-9),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10厘米,平底卷唇。两组平行线纹之间装饰有舞蹈人物三组,每组五人。每组舞蹈人物纹样之间用弧线和叶状图形分割。内壁绘有四条平行线纹饰中第- .条较粗,推测为表现水面的抽象图形。半山型彩陶因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半山型彩陶多为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壶或罐,在尺寸对比中形成和谐、优美的外形轮廓,造型风格独特。装饰纹样方面总体风格体现出结构严谨、层次丰富、富丽精巧的特点,红色和黑色相间的纹样获得了更为复杂的装饰效果,并经常利用图底反转的视觉效果。装饰纹样方面主要采用菱形纹、圆点纹、方格纹、网纹、折线纹等,以锯齿纹、漩涡纹、四由具象到抽象(图1-11 )。

      ③齐家文化(公元前2000前1900年)

      马家窑文化结束后,彩陶文化分两支继续发展,-支主要分布于兰州以西及青海地区,最后发展为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因1923年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彩陶发现较少,部分陶器涂有白色陶衣。陶器类型包括杯、盘、盆、豆、盂、鬲等,以大双耳罐为代表性器物。齐家文化的陶器器型和纹饰与马家窑文化的陶器相似。装饰彩绘以黑色为主,装饰纹样包括绳纹、菱形纹、网纹、变体神人纹、四大圆圈纹等,以斜线构成的菱形带和两边对称的方格纹为特征。有学者认为这-时期的彩陶装饰图案纹饰简单,结构变得比较松散,彩绘也变得粗糙,是彩陶文化走向衰退的表现(图1-12)。这一时期的雕塑技艺十分发达,考古发现有精美的陶鸟头以及罐口沿上逼真的人面陶塑。

      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040 -前2240年)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苏北地区,因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时灰陶、黑陶的比例有所增加。制陶工艺有手制和轮制,陶器外形均匀规整,造型浑厚饱满(图1-13)。陶器类型包括杯、壶、盆、钵、碗、属、豆等。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在器型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以背水壶、高颈罐、觚形杯等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陶器上已经广泛应用把手、三足、圈足、流口、器盖等,反映出原始陶器在细部设计方面的进步。此外,陶塑艺术也比较发达,山东曲阜出土有这一时期的陶猪,造型写实生动,形态憨厚可爱。

      陶器表面装饰以红底黑白色纹样为多,图案匀称精细,主要以植物纹和几何纹样为主,包括花瓣纹、八角星纹、夔形纹、旋涡纹、云雷纹、弦纹、蓝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空等(图1-14)。

      (2)黑陶

      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衰落之后,黑陶文化成为可以与彩陶文化比肩的又杰出成就。黑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流域,器型大多数呈内外皆黑,少数为黑色陶衣。通过考古发现,在很多文化遗址中都出现有黑陶,其中以龙山黑陶的成就最为突出。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陶器主要特征是陶质比较单一,以手制的夹炭黑陶、黑衣灰陶为主。这一时期在陶器还处于手制阶段,器型不是非常规整,器壁也比较粗厚。陶器的烧成温度较低,胎质粗松。陶器类型以罐、釜最多。造型浑厚质朴,装饰纹样较为简洁,也有陶器为素面。主要装饰纹样有绳纹、锯齿纹等几何纹样和动植物纹样。绳纹主要出现在釜的圆底部分,有些动物纹装饰在钵的外壁上,造型生动、形态逼真(见彩版1-3)。

      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因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而得名。良渚文化的黑陶大部分属于灰胎黑衣陶,少数为薄胎黑陶。器型包括盘、豆、尊、鼎、簋、壶等,器型规整。有的陶器素面磨光,器表平整光亮,有的带有彩绘、镂空装饰。例如,黑陶高柄盖圈足罐(图1-15),泥质黑衣灰陶。直口、广圆肩、扁圆腹、高圈足,罐口上覆-细长高柄盖。陶罐器表漆黑光亮,且彩绘多道红褐色宽带纹。整器造型优美,曲线流畅,制作精良,反映出当时较为成熟的制陶水平。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因1923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分布较广,分布范围包括山东、苏北以及辽东半岛等地区,中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材质的黑陶最为精制。这时期轮制技术普遍应用,根据考古,证实轮制的陶器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轮制技术不仅提高了陶器的加工质量,而且提高了陶器的生产效率。黑陶烧制温度可达1000%C 左右。陶器种类包括杯、盘、盆、碗、罐、甑、鬲等。通过轮制成型、打磨、烧制后,器型匀称挺拔,表面光亮,胎壁均匀且厚度仅有0.5-1毫米,有“蛋壳陶”的美誉。这一时期的黑陶以素面居多,主要表现陶器精湛的技艺、器型以及质地的美感,饰有纹样的陶器数量较少,纹样也较为简洁,有弦纹、划纹、镂孔等。龙山黑陶反映出原始先民成熟的设计意识和超群的工艺技术,在器物的功能和审美上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是中国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蛋壳黑陶杯(图1-16),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

      (3)其他

      除了彩陶和黑陶,原始时期的陶器文化还包含很多种类,例如红陶、灰陶、白陶、印纹陶。

      灰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根据胎质的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主要用于蒸煮器的制作。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

      白陶是内外均呈白色的陶器,产生初期均为手制成型,发展到后期也逐步采用泥条盘筑和轮制。白陶用含铁量极少的高岭土烧制成,外表洁净美观。烧成温度在1000C左右,质地坚硬,吸水率低。白陶的器型种类不多,有鬻、盂、爵、豆、钵、鼎、壶、卣、觯等。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都发现有实物遗存。白陶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原料调配和烧陶技术的进步,也为后来原始瓷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图1-17)。

      印纹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以南地区,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印纹陶是在制作好的陶胚上在其未干时用印模压印上特定的花纹后再进行烧制。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印纹软陶,色彩以红褐色、灰白、灰色居多,器型为日常用的瓮、坛、  盂、钵、杯、豆、尊等。陶器上压印的花纹为规整、连续的几何纹样,主要有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等。
    《中国设计史纲》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