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香港凭借自身拥有的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高规模的国际交流平台,以及香港政府对创意产业的重视,不断推动着香港现代设计的发展。在政府出台的相关奖励、服务政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影响下,香港设计已经具有了多元文化的特质,并培养出四代设计人才,如第一代包括王无邪、石汉瑞、靳埭强、郭乐山、周志波等人;第二代包括韩秉华、陈幼坚、何中强、欧贤浩、马永基等人:第三代包括李永铨、刘小康、黄炳培、欧德诚、叶智荣、余志光等人:第四代包括林伟雄、高少康、JAVIN MO等人。前两代设计师作为开荒者,建立了独树一帜的香港风格,巩固了香港现代设计的根基,让世界认同了“香港设计”;后两代设计师撑起与带动香港设计向更高方向的发展。
在香港现代设计的飞速发展中,平面设计与建筑设计两个领域成就卓著。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香港平面设计深受上海装潢设计风格的影响,20 世纪60年代之后,香港平面设计开始悄然发生改变,变得更加国际化与简约化,并最终慢慢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石汉瑞(1934- ), 奥地利人,香港第-代华人设计师,有“香港设计之父”之称谓。曾任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 AGI) 主席,同时也是香港设计家协会发起人之一。石汉瑞师从设计大师保罗。兰德、赫伯特.拜耶,是最早涉足亚洲与香港的西方人。1964 年创建“石汉瑞设计公司”,成为香港图像专业设计的开创者,并较早将香港艺术设计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为企业提供机构形象、广告、书籍等设计服务。由于深受东方艺术和西方美学的影响,让石汉瑞的作品风格“充分折中于高深艺术与普通事物,表现出跨文化的对比和糅合,设计简洁、明快而饶有趣味,视觉效果独特”。例如,1980 年石汉瑞为香港汇丰银行设计的年度报告的封底(图10-22 ),探讨了中国传统的戏曲人物符号、版式和西方的审美相结合的可能性,令人耳目一新。其设计作品在国内外屡获殊荣,曾获日本Idea杂志的世界大师荣衔,并荣登Icograda2002“20 世纪大师榜”等。石汉瑞所出版的著作《跨文化设计一沟通全球化市场》《石汉瑞: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等,关注院校的设计课程和设计培训,传授设计经验,为香港平面设计的策略性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无邪(1936 ), 广东人,1949年移居香港,是香港设计的先驱。自幼受传统山水画以及中国古文诗词的陶冶,1961年赴美国俄亥俄州美术与设计学院,学习西方设计与艺术。回国后,相继在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任教,开设艺术设计课程,并于1967年起担任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六年。出版著作包括:《中国山水画道》《平面设计原理》《立体设计原理》《设计与造型原理》等,对香港的艺术设计教育影响深远。作品曾被“美国哈佛大学萨克勒美术馆”“英国牛津大学殊慕连美术馆”等收藏。王无邪作品总体以融合中西贯穿始终,强调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主导,并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对元素的造型法则与意念,以及严谨理性的视觉处理技巧,表现出激情与和谐。他于1999年创作的《香江幻彩》(图10-23),在表达方式上巧妙地融人若隐若现的菱形方格,以及五色皆用的淡彩笔触,将一幅既有写实基调又以抽象表正的新都市中的“城市山水”带人眼帘。
斷埭强(1942- ), 1957 年定居香投身为学徒,满师后当裁缝师。196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设计课程。1967年开始创办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靳埭强设计的作品屡获奖项,在国内外享负盛名,被众多美术馆、博物馆收藏。2003年起担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推动中国设计艺术教育新一- 轮的改革浪潮。靳埭强不仅在水墨艺术创作上有极深的造诣外,在设计风格上从对“吸收西方的创作风格”逐步转人到“民族风格现代化”以及“东方思想的现代化”之路的探索。在靳埭强的海报作品中,常用水墨、白底、红点、木尺与墨石等视觉元素(图10-24),来体现设计艺术观念。他强调设计创作的灵感应该源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体验来丰富我们的视觉语言;主张在深邃的东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深邃中领悟出设计哲理。1999年, 由于靳埭强在设计界的贡献,被香港政府授予“紫荆勋章”。
陈幼坚(1950 ), 香港第二代华人设计师,在日本、纽约以及伦敦等地声名鹊起。获得海内设计奖项500余项,包括美国纽约的Art Directors Club Award、日本的Typodirectors Club Award、美国CA设计杂志优异奖等。其成立的设计公司,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美国《GRAPHIS》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公司。陈幼坚深爱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作品成功地糅合了西方美学和东方文化,既赋予作品传统神韵又不失时尚品位的优雅。其早期的招贴设计风格(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较为明朗欢快,多以几何图形作为设计元素,色彩明艳,形式上明快跳跃且富有节奏感;发展期的招贴设计风格(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人传统,自然和谐。创作手法融人大量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再结合现代的处理手法与视觉审美模式,以此作为契合点,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成熟期的招贴设计风格(21世纪至今)融汇东西,兼容并蓄。这期间,陈幼坚在充分领悟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对西方设计文化思潮再次解读,在招贴设计中巧用材料,通过实空间与虚空间之间的有机契合,实现了从二维向三维空间的转化,让招贴风格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在香港建筑设计方面,香港建筑十分多元。建筑形式主要包括传统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两种。香港传统古建筑又可以分为中国传统古建筑和西方特色的古建筑。从1841年开始,由于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让香港的建筑浸人了西方特色的建筑风格,表现出殖民主义的色彩,香港也因此成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代表的建筑如督宪府(图10-25)、香港大学陆佑堂、中央警局、圣约翰教堂。这些建筑融合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及西方现代建筑风格。例如香港最受尊敬的圣约翰教堂(图10-26), 1873 年将原来的哥德式风格改建成适应昕使用材料和技术的英国“诺曼式”建筑风格,低矮档墙、尖拱以及飞拱是其建筑风格最明显特点。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社会对建筑的需求越加迫切,导致大量外国建筑家与建筑设计事务所进人香港,他们不仅参与建筑项目的设计,同时也带动香港建筑设计的发展,以严迅奇、关善明为代表的本土香港建筑家跃而起, 展现出自己的实力。香港的现代建筑风格特征可以分为现代建筑风格、后现代建筑风格、高科技建筑风格以及解构倾向的建筑风格。1982--1989年由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大厦(图10-27),楼高70层,建筑外墙为铝板与玻璃幕墙装嵌,并由单位三角几何形巧妙构成挺拔造型,配合钢架结构力学。大厦底层的方形墩座上铺砌花岗岩。建筑整体的支撑依靠四角巨型的钢柱,以及内外附加钢焊斜撑。整座大厦不仅造型风格独特,而且空间开阔、节省钢材,已经成为香港现代派标志性建筑。这种现代建筑风格,线条简单,多采用金属和玻璃结构,强调国际化及内外空间互相融合。又如1986年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特斯设计的第四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图10-28),是一座具有西方“高科技”风格的建筑。这种高科技风格主要体现在:一是自动扶梯:人们能够沿扶梯自动升往金融大厦的银行厅和共享空间,两立面楼层间拥有3部透明的高速电梯,自动穿插构成主体建筑的垂直空间。二是功能分区:“建筑的底部为对外开放区,顶端为内部使用区,中部为半对外半对内的混合型区域,体现内部空间的丰富多彩。整座大厦外部并无修饰,由充分祖露的结构和玻璃板反块构成,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高科技的美。这种以最新建筑科技制作,配合现代高科技感外形的高科技建筑风格,让人们感受到视觉的震撼与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功能设计也更加与时俱进,方便快捷。
《世纪现代设计历》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