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5-5212 1206
  •  15150671867

后现代主义设计时代的平面设计

2019-2-13 9:23:43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欧洲大陆经历了一场政治及文化方面的风暴:一方面,各国学生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虽然在表面上看,他们的口号并不-致-  美国人要求停止越战, 德国学生呼吁改革教育体制,而在本质上这反映了青年一-代对现实的不满;另方面,各种新的文化艺术浪潮骤然而起一黑 色幽默文学、荒诞派戏剧、新浪潮电影、流行艺术全面地向传统艺术发起了挑战。这一切,显示出资本主义在文化发展上的危机,表现出人们对传统理性精神的怀疑,及对新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及其表达方式的探索和寻求。在设计领域,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受到了质疑、反叛,终于在80年代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设计”。除了前面所述的建筑与工业设计领域,设计家所作的探索、所形成的风格特征以外,在平面设计领域,设计家们也进行着相似的探索。他们不但将古典的纹样、符号引人到设计中,也把现代通俗文化中各种流行偶像、地区民族的传统图形,甚至是群众游行时的标语形象都搬上了画面,使平面设计的表现语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有一点首先要指出的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平面设计在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只是与建筑、工业设计等相比较,它的形式特征不那么明确,因为平面设计一直具有强调装饰、幽默的派别。1964 年,由卢兹印刷厂( E.Lutz Company )出版的,由瑞士设计师罗斯玛丽.蒂西( RosmarieTissi, 1937- ) 设计的广告中已经具有强烈的装饰因素了,可以视为早期的装饰主义浪潮的开端,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先兆。蒂西一直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平面设计代表人物之一,其设计的作品,主要是平面的广告,一方面采用了自瑞土发展起来的国际主义的基本布局,具有基本的视觉传达功能,但是同时对基本的平面因素,包括字体、版面编排等都采用了折中的、开玩笑式的方法进行装饰性加工,使设计充满了生动性和游戏性,完全不同于简单的、刻板的国际主义风格。另一位与蒂西同时开始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探索的是西格佛雷德.奥斯玛特( Siegfried Osematt1928- ), 他从1966年左右就开始了类似的设计,1968 年与蒂西共同建立了设计事务所。奥斯玛特是瑞士著名的海报设计大师,他的作品广受青睐,设计创意独到、版式视觉冲击力强(图9-35),令人过目不忘,是充满了创意特征的、反国际主义刻板风格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早期作品。他为“the Apotheke Sammet inZ i rich”设计的推广广告的宣传版式(图9-36),采用大面积图形,如人物表情、手势某个对象的局部特写等,能在瞬间迅速传达其内涵,增强了版式的感染力和注目程度,极大限度地发挥了视觉设计的传达与交流的作用。
      瑞土平面设计家斯蒂夫.盖斯布勒(Sef Gisbhlre,  1942- 2006) 也是一个早期参与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人物。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盖基制药公司( the GeigyPharmaceutical Company)从事药品的包装设计和制药厂的广告及其他平面设计工作,之后又为其他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从事海报设计。他的设计风格是把平面因素先组织起来,然后把这个组成的结构加以处理,如像旋风卷人,或者破碎成为无数碎片,或者通过纵横切割分解等等,使设计具有特殊的艺术意味。

      蒂西、奥斯玛特、盖斯布勒三人堪称20世纪60年代开创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设计给以后的平面设计家在探索这个方向上以重要启示。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的平面设计因而出现更加剧烈的、激进的改革,产生了“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到80年代,  形成了“孟菲斯”风格和旧金山派平面设计,以及“里特罗”设计和乡土风格。与此同时,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的普遍运用,使平面设计发生了一场大的革命。
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新浪潮” 平面设计运动(NWaveTrenl),从英文字面上看,也可以称为“新浪潮"版面设计。20世纪60年代中时,德国设计家沃夫根。魏纳特(Wofgng Wingn, 1941-)从师瑞土平面设计大师艾米尔.鲁德(Emi Rude,图9-37)学习平面设计以后,  在巴塞尔设计学院从事设计教学。他认为由瑞土发展起来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刻板性必须改革,才能适合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基于这种认识,他的设计依靠国际主义的基本构成布局,遵照基本的平面编排原则,但是对所有的内容,包括字体、编排的纵横粗细方式进行了形式主义的加工,增加了平面趣味性和韵味。虽然他很少采用插图,即便采用插图也是大部分运用照片拼贴,版面编排也往往是纵横的构成主义性的,但是由于平面的基本因素都已经过装饰性加工,因此,显然不再是单调、刻板、高度理性的国际主义风格,而是充满了趣味、个人特色的新设计风格。他的这种设计,开创了版面设计的崭新方式,到70年代中期以后,魏纳特的设计重点转移到制版的摄影机的技巧上。制版照相机原来的功能仅仅是客观地把设计好的内容变成制版的底片,而魏纳特则开始把制版照相机作为工具,通过照相机对已经设计好的版面进行变形、改良、歪曲处理,最大限度地运用这个新的设计因素,来改变原来版面的刻板性,他采用了这种新的方法以后,使自己的设计更加五光十色、扑朔迷离。如他在1982 年设计的“赫伯特.拜耶平面设计展览"海报(图9-38),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否定国际主义、充满个人风格的特点,震动了世界平面设计界。
      70年代初,魏纳特到美国旅行,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带到美国,受到美国设计界的欢迎。与此同时,几个在瑞士巴塞尔学习的青年设计师,如丹.佛里德曼(DanFriedman)、威利.孔茨(Willi Kunz)和艾普尔,格菜曼(April Greiman)等人,也先后回到或者来到美国发展。他们组成了非常有力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集团,成为所谓的“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的核心力量。

      这批新浪潮设计家强调的是“人的直觉对设计的制约性”,主张“为了表现可以牺牲可读性”。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们的主张和“功能决定形式”的观念是相左的,他们重视的是形式的表现力以及直觉在设计中的决定作用。

      丹.佛里德曼在1967--1968年期间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学习,之后从1968-1970年期间又到瑞士的巴塞尔设计学院学习,可以说他的设计教育是在欧洲最杰出的设计学院进行的。他于1970年回美国以后,就教于费城艺术学院。他在教学和设计中,对韵律、和谐、比例等平面设计原则进行研究,把视觉美感和视觉传达功能双重性混合起来,达到非常完美的结合。他在设计中利用肌理、表面处理、空间布局达到强烈的视觉效果。他对于对比非常注意,特别是采用几何图形和有机图形的对比,因此他的设计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1971 年由他设计的《平面设计》杂志封面,就是其风格的代表。

      瑞士出生的威利.孔茨于1970年移民美国以后,从事平面设计和教学]工作,并于1973年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特殊的气质。她采用了一些独特的设计方式,比如在版面上阶梯式的编排方式(图9- -40 )等。她的平面编排往往强调二维的,也就是平面的特点,但是她也利用编排上的技巧设法达到三维的深度错视。她运用各种图形的重叠,具有指示性的标记线条来产生透视感(图9 41),她使用的几何图形往往浮在空间中,并且都有阴影,因此自然产生强烈的立体效果,而这些几何图形都是飞动的,有明显的运动趋向,因此她设计的版面充满了运动的活力。
      “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在美国如火如茶地展开时,在瑞土的苏黎世,以设计师罗斯玛丽.蒂西( Rosmarie Tssi西格弗里德.奥德曼特和比绍的沃夫冈.温加特( Wolfgang Weingart )等为代表的设计师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蒂西和奥德曼特于1968 年合作开了-家设计事务所,他俩的风格接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相当致。他们运用的设计元素是硬边几何形态一方形、 三角形和圆形,色彩为明丽的原色为主。他们在使用这些原先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语汇的同时,抛弃了强调骨格化、秩序化、理性分析为主的编排程式,他们以一种自由地展开组合的方法对各种抽象图形进行调度编排。这是人们感性直觉判断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了处理构图各种要素的逻辑依据。画面的空白与实地,动势与韵律,在增强视觉表现力度的前提下,寻求变化和新的秩序构架。从蒂西1992年设计的《FAX艺术》和奥德曼斯1992年的《赛艇大会》(图9- 42)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这方面的特点。

      此外,和蒂西、奥德曼特风格相近的有德国的G.兰博(G.Rambaw)、G.沃德利奇(G. Wunderlich)和英国的M.克兰斯基(M. Karlansky),他们主要是运用各种文字进行新的编排方式的实验。

      新浪潮之所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设计语言基本上脱胎于现代主义一即硬边几何抽象图形。 用现代设计界采用的术语来说,与现代主义相比,新浪潮的设计“语汇”没有变,变的是“语法结构”。


    《世纪现代设计历》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